EN
https://www.gov.cn/

特稿:“中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中國助力加納民眾逐夢未來

2018-08-27 18: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阿克拉8月27日電 特稿:“中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中國助力加納民眾逐夢未來

新華社記者趙姝婷 石松

加納,大西洋沿岸的西非國家,風土人情與中國截然不同,卻與東方大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中國修建的加納國家大劇院、海岸角體育場成為地標性建築;“中國製造”隨處可見;“漢語熱”日漸升溫,當地人見到中國人會親切地問聲“你好”……

縱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共同發展的願望將中加兩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攜手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譜寫著兩國合作共贏、相知相親的動人故事。

中國的井 全村的“藥”

加納東部省古阿由茲村小學校舍外,有一口中國人修建的水井。每天清早和傍晚,村民們頭上頂著大盆小盆,手裏拎著大桶小桶,從這口全村唯一的水井取生活用水。

“中國人幫我們修建的水井就是我們全村人民的‘良藥’,帶給了我們健康。”古阿由茲村小學校長琳達·哈桑激動地説。

“這是我們以前的水源,只要下過雨,小溪裏一片渾濁,我們就只能喝泥水。”哈桑指著以前村民取水的小溪,從中打了一杯混雜著黃色泥土的水。

“自從有了水井,學生們再也不用為了幫家裏打水而奔波,因腹瀉、霍亂等而缺課的現象少了很多,”哈桑説,“村裏的學生現在都知道,中國人幫助加納人,是我們的好朋友。”

自2015年12月以來,中國共在加納6個省832個村莊修建1000口水井,極大解決了加納農村地區用水困難、沒有清潔用水的問題。水井項目惠及加納50萬農村人口。

惠及民生的項目還有很多。中國建設的發電廠給加納帶來更加穩定充足的電力;中國修建的道路改善了加納落後的基礎設施狀況;中國的網絡信息技術讓加納人更快捷地與世界連接……繼“中國製造”後,“中國建設”正成為中國的另一張名片,給加納當地民眾生活帶來切實便利。

中企經歷 金字招牌

“能成為這個項目的一員,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加布裏埃爾自豪地説。

加布裏埃爾是中國港灣承建的加納特馬港擴建工程項目的混凝土工人組組長,而一年半前,他還是沒有任何相關工作經驗的“小白”。

中國企業為“零基礎”員工提供職業技術培訓,加布裏埃爾一邊學習一邊工作。憑藉優異表現,他被升為組長,去年年底被派往周邊國家培訓,獲得了國際認證的專業資格證書。

“我和同事們都十分感恩這份工作,它讓我們獲得了專業技能。即便將來項目結束,我們也可以憑藉在這裡學到的本事找到下一份工作。”加布裏埃爾説。

在中國企業的工作和培訓經歷已成為加納人求職的“金字招牌”,有意願進入中企工作和學習中文的加納人也越來越多。目前,位於首都阿克拉的加納大學孔子學院已招收3000名學生。

加納大學中文專業學生鄧肯認為,學習中文為他打開了一扇“機會之門”,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越來越多的加納人已將注意力從歐美國家轉向中國。

中國駐加納大使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單是中國企業在加納的基建項目就已在該國創造超過3.6萬個工作崗位,而中加兩國蓬勃發展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更是為加納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加納有很多中國投資者,他們為當地人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會講中文對就業非常有幫助。”鄧肯説。

授人以漁 築夢未來

“當年在北京,我就是其他外國留學生的生活指南。”當誇梅·哈克曼回憶起在北京5年的學習生活時,仍舊難掩內心的激動。從共享單車的興起到學習使用移動支付,哈克曼娓娓道來,儼然一副“中國通”的模樣。

39歲的哈克曼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2017屆博士畢業生,也是第一位在清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加納人。2012年8月,拿到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哈克曼第一次來到北京,開始了一段難忘的經歷。

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哈克曼選擇回到家鄉加納第二大城市庫馬西,在國家建築與道路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為加納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諮詢建議。

“我之前曾在南非和英國留學,但中國導師和學校給予我學術科研方面的支持是最多的,”哈克曼説,“他們給了我一個特別好的科研環境,讓我可以始終專注在自己的項目上,我真的非常感激。”

談到加中兩國日益緊密的合作時,哈克曼幽默地説:“我就是‘中國製造’,加納和中國的聯絡有多緊密,看我就知道了。”

近年來,加納掀起一股“中國留學熱”。中國駐加納大使館數據顯示,目前共有6500名加納學子在中國留學,加納在華留學人數連續4年位居全非第一,留學領域涉及經貿、農業、醫衛、通信、能源等各個方面。

哈克曼認為,加納的當務之急是培養更多高端人才。“中國培養了我,我希望能將自己收穫的知識和技術傳承下去,更好地建設我的祖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