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掃描水色水溫、觀測海洋變化:海洋一號C衛星五大載荷助力我國海洋事業發展

2018-09-07 17:0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題:掃描水色水溫、觀測海洋變化:海洋一號C衛星五大載荷助力我國海洋事業發展

新華社記者 胡喆

7日,海洋一號C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丙火箭,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C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三顆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抓總研製,搭載了新研製的多個載荷和探測儀,將有效提升我國海洋衛星觀測數據精準度,助力我國海洋觀測邁入新征程。

五大載荷“各顯神通”

航天五院海洋一號C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王麗麗介紹,此次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共配置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

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於探測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等。通過連續獲取長時序的我國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溫資料,研究和掌握海洋初級生産力分佈、海洋漁業和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海岸帶成像儀,可用於獲取海陸交互作用區域的實時數據對近海、海島、海岸帶進行監測,了解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佈規律,並對海洋環境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

紫外成像儀,主要用於提高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星上定標光譜儀,可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提供星上同步校準功能,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實現在軌同步定標;船舶自動識別監測系統,主要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和屬性信息,為海上權益維護、海洋防災減災和大洋漁業生産活動等提供數據服務。

星上“質檢員”助力海洋觀測更精準

作為國內首臺對同平臺上其他載荷進行在軌定標的遙感器,航天五院下屬508所承擔了星上定標光譜儀的研製工作。此光譜儀能夠監測到同時搭載于海洋一號C衛星上的海洋水溫水色掃描儀、紫外成像儀及海岸帶成像儀的數據信息,並且比上述三台載荷自身監測得更加精準。

光譜儀下傳的數據將被科研人員作為“基準”,來判定上述三台載荷在軌期間的性能衰減情況,並通過計算得出它們實時下傳數據信息的精準性,可以説該光譜儀在海洋一號C衛星上擔任著“質檢員”的角色。

航天五院508所星上定標光譜儀負責人馬越介紹:“為了當好‘星上質檢員’,定標光譜儀具備高精度、高效能、高性能、高光譜四大‘法寶’。”

“質檢員”為確保自身數據精度足夠高,以恒定的太陽光譜輻射能量數據為標準,採用全口徑、全光路太陽定標技術,多漫射板在軌比對校正和波長定標等技術首先對自己進行“校準”,科研人員將該光譜儀實時“看”到的太陽輻射能量數據,與太陽實際的光譜輻射能量數據相比對,就可以計算出該光譜儀因為發射時的振動和太空環境的影響而産生的性能變化。通過這個變化,科研人員就可以等比算出它“看”到的海洋光譜輻射能量數據的正確值。

此外,508所的科研人員對其採用一維指向機構設計,有效避免軌道、雲層等限制因素影響,提高其使用靈活性和工作效能。和陸地相比,海洋這一觀測目標的亮度相對較暗,極易受雜散光干擾,這就要求星上定標光譜儀既可“看清”海洋,又能“看清”陸地,具備高信噪比。而相較于傳統對地觀測載荷,此次星上定標光譜儀在相同入瞳光輻射亮度條件下,信噪比提高了近10倍。

提高我國海洋綜合調查效率

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拉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並服務於氣象、環保、農業、水利、減災、交通等行業。

據悉,海洋一號C衛星具有大面積、同步、全天時、全天候等特點。此前我國開展海洋調查工作大多利用傳統的船舶等調查手段,海洋調查工作週期長、所需人力多、投入物力大。利用海洋衛星進行海洋調查,可大大提高觀測效率,減少人財物的投入,具有非常高的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益。

海洋災害是不容忽視的風險,隨著我國海洋産值的增加,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隨之增加。專家介紹,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將有效提升海洋風暴潮、赤潮、海冰、海浪等災害事件的預防、監測、預警、評估和指揮決策等能力,避免和減少沿海地區的生命和財産損失,為國家綜合防災減災發揮重大作用。

海洋一號C衛星可快速獲取大洋漁場環境信息,實現遠洋捕撈指導,顯著提高我國大洋漁業的經濟效益。利用海洋衛星遙感,可提取海溫、葉綠素等海洋初級生産力信息,製作金槍魚、竹莢魚等大洋漁場環境信息預報産品,縮短偵魚時間,大幅度提高大洋漁業的投入産出比和勞動生産率。

此外,隨著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還將有力解決海洋界長期缺乏長序列穩定、連續水色資料的問題,促進水色環境遙感學科的進步,吸引一批海洋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研究,為全球大洋環流和海平面變化研究做出貢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