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機完成白令海海域觀測

2018-09-11 19:4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雪龍”號9月11日電(記者 申鋮)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10日在白令海公海區域成功回收了執行觀測任務的水下滑翔機,這是中國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機完成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連續、高密度觀測。

白令海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海上通道,其環境變化可直接影響北冰洋入流水的性質,進而影響北極海洋環境。因此,白令海一直是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調查區域。

“該滑翔機是在本航次開始北上途中布放,成功進行了45天的觀測,航行500海裏,獲取229個海洋溫鹽剖面,成功實現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連續、高密度觀測。這在我國極地考察中尚屬首次,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在極區海洋採用無人平臺開展自主長期業務化監測的能力。”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紅霞説。

據介紹,中國此前8次北極科學考察均在白令海海域開展了斷面重復調查。本航次則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機進行觀測,可以更節約時間和人力物力,並且觀測範圍更大、效率更高。

水下滑翔機是一種新型水下機器人,具有能源消耗小、續航力強、實時性好的優點。尤其在環境惡劣的極地,滑翔機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極地環境空間和時間測量密度。

據介紹,此次布放的水下滑翔機為中國自主研發,主要用於觀測調查海域的水文環境,可獲取從表層到千米深度的溫鹽剖面數據。水下滑翔機可以沿設定軌跡進行觀測,其運行軌跡類似“V”字,下沉到海面以下1000米後再上升至海面,並將相關觀測數據傳輸回國內,之後重復該過程,約4至5個小時可以完成一個“V”字剖面。

陳紅霞表示,本航次滑翔機數據已傳回國內,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已經完成滑翔機數據的初步處理。該數據可為開展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動力環境空間分佈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