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稿:中外“大咖”展望人工智慧“下一步”

2018-09-18 11: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9月18日電 特稿:中外“大咖”展望人工智慧“下一步”

新華社記者 林小春 郭洋 周琳

以“人工智慧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17日至19日在上海舉行,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圍繞人工智慧技術前沿、産業趨勢和熱點問題開展對話交流。

與會的中外“大咖”們認為,人工智慧正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變化,下一步將會越來越多地顯示出智慧的特徵,顛覆現有的商業應用,最終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

“很多人看到人工智慧,看到的都是悲觀景象,看到的是世界末日,但我看到的是光明的未來,”人工智慧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之一、1994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拉傑·雷迪説。他表示,未來5至10年內,個性化的“守護天使”智慧系統將會開發出來,幫助人們及時應對交通堵塞乃至颱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難。

雷迪還預測,未來20年,包括實時語音翻譯在內的人工智慧技術會使互聯網使用人數翻番,整體經濟效益增加3倍,從而帶動全球生産總值增長4至10倍。

智慧語音行業領軍企業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説,從技術上看,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取決於三方面:一是算法能否取得突破,從而讓人工智慧不需大量數據訓練,能夠自主學習;二是腦科學和數學建模方法能否相互結合;三是能否實現人機耦合,即通過人機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説,大數據和強大的計算機使幾十年前就出現的深度學習煥發出“第二春”,今天深度學習及其變體仍有很強的生命力,會帶來很多新的項目或産品。“但是到某一點,相信大概五六年後,就可能到達增長的極限”,下一波人工智慧創新或算法的突破可能來源於人工智慧和量子物理的結合,“這可能帶來一些我們以前在宇宙中從未見過的東西、從未見過的美麗算法”。

美國英偉達公司首席科學家、高級研發副總裁比爾·達利認為,深度學習的進展正受到硬體發展的制約,因為摩爾定律(指每隔18個月處理器性能翻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已經失效,現在晶體管從一代到下一代成本幾乎保持不變。他相信,“未來計算肯定是針對專門領域的計算”,這樣相比傳統處理器將更有效率。

國內三大互聯網公司阿裏巴巴、騰訊和百度的“掌門人”也闡述了他們對人工智慧現狀和未來的思考,尤其是在企業的人工智慧應用方面。

馬雲表示不贊成將“AI”翻譯成人工智慧,而應該是機器智慧,並強調機器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和邏輯。“汽車比人跑得快,但是汽車不是去模倣人的雙腿;未來的計算會釋放人的腦力,但計算機不是像人腦一樣思考的”。他指出,未來10至15年,傳統製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超今天的想象,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智慧化轉型,將很難生存。

馬化騰認為需要充分考慮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影響。他指出,未來人工智慧很可能變成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釋放過去所有人類技術和工具的潛能,但也必將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希望未來人工智慧能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在李彥宏看來,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跟人工智慧沒有關係。而一個真正的人工智慧化的公司應做到“三位一體”:具備人工智慧思維,基於萬物互聯重新思考公司戰略;具備人工智慧能力,這是指利用而非發明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遵循人工智慧倫理。

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認為,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關鍵,而目前人工智慧的相關訓練很貴,如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訓練的成本非常高。他還指出,人工智慧不是萬能的,應聚焦人工智慧能夠解決的問題和能夠創造價值的領域。

展望未來,中外“大咖”們一致同意,人工智慧會延展人類的能力,放大並提升人類智慧,但並非取代人類。

“有些事情人做得更好,有些事情機器做得更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達妮埃拉·魯斯説,“未來有了這些機器之後,我們可以保證道路上不會有人因車禍而喪生,可以更好地診斷和監測疾病,可以保證信息安全,可以讓説不同語言的人們實時交流,可以讓人們更多關注一些戰略性、關鍵性、思維性的東西,而把相對低級別的重復工作讓機器來做。”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