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村改革書寫輝煌歷史 鄉村振興擘畫宏偉藍圖

2018-09-19 10:49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農村改革書寫輝煌歷史 鄉村振興擘畫宏偉藍圖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

中國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開啟于農民與土地關係的調整。農村改革是黨領導下的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的新探索、新發展。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強大動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取消農業稅,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和“三權分置”改革,推進農村管理體制和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一、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産力,農産品産量快速增長

以土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農村改革,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大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主要農産品産量快速增長,13億多中國人徹底告別了長期的農産品“短缺經濟”狀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産品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連跨新臺階,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解決好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糧食總産量接連跨上新臺階,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1978年全國糧食總産量僅有6000多億斤,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農産品提價、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縮小,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産力,促進糧食産量快速增長。全國糧食總産量1984年達到8000多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臺階;到1993年,全國糧食産量突破9000億斤,用了9年時間,此後14年間分別於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達到10000億斤,但沒有站穩這個臺階,2000年至2006年連續7年低於10000億斤,直到2007年才又重新站上10000億斤的臺階。2012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2245億斤[1],比1978年增長1.0倍,年均增長2.1%。

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中國的飯碗要裝中國糧。在新的歷史時期,立足世情國情農情,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確立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新目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持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斷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前期連續多年增産、起點較高的情況下,再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顯著提高、物質基礎更加雄厚。2012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躍上新臺階,2013-2014年持續站穩新臺階。2015年我國糧食總産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3000億斤,之後的三年一直穩定在這一水平上。2017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3232億斤,比2012年增産了987億斤,增長8.1%。

(二)經濟作物産量快速增長,保障了基本供給。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廣大農戶成為獨立生産經營決策的主體,經濟作物大面積種植,産量快速增加,確保了主要大宗農産品基本供給,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從棉花生産來看,1978年全國棉花産量僅有217萬噸,2012年達到661萬噸,增産444萬噸,增長2.0倍,年均增長3.3%[2]。棉花産量快速提高,不僅滿足了國內城鄉居民需求,還為紡織品出口提供了原料保障,為我國成為製造業大國提供了堅實支撐。由於需求下降,庫存積壓較多,近年來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家引導農民合理調減棉花産量, 2017年全國棉花産量為565萬噸,比2012年減少96萬噸,但和1978年相比,2017年全國棉花産量仍增長了1.6倍,年均增長2.5%。

從油料生産來看,1978年全國油料産量僅有522萬噸,2012年增加到3286萬噸,增加2764萬噸,增長5.3倍,年均增長5.6%。黨的十八大以來,油料産量在前期處於較高水平的基礎上,突破並站穩3200萬噸臺階。2017年全國油料産量達到3475萬噸,比2012年增長5.8%,年均增長1.1%。

從糖料生産來看,1978年全國糖料産量僅有2382萬噸,2012年增加到12452萬噸,增加10070萬噸,增長4.2倍,年均增長5.0%。此後受國際市場供大於求進口增長較快、國內人工成本增加、種植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糖料生産受到抑制,糖料産量高位波動。2017年全國糖料産量11379萬噸,比2012年減少1073萬噸,但和1978年相比,2017年全國糖料産量仍增長3.8倍,年均增長4.1%。

(三)林業産業快速發展,生態功能逐漸增強。

隨著國有林場和集體林權改革的全面深化,林業産業快速發展,林産品産量快速增長。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計,2017年全國林業産業現價總産值(包括林業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達7.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達1501億美元,經濟林産品、松香等主要林産品的産量穩居世界第一,木本油料、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綠色富民産業蓬勃發展。從主要林産品生産來看,全國木材産量1978年為5162萬立方米,2012年增加到8175萬立方米,增長58.4%,年均增長1.4%;2017年增加到8398萬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2.7%,年均增長0.5%。油茶籽1978年48萬噸,2012年增加到173萬噸,增長2.6倍,年均增長3.8%;2017年達到243萬噸,比2012年增長40.5%,年均增長7.0%。

改革開放以來,林業生態建設不斷深化,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啟動重點林業工程建設,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林業生態功能逐漸增強。黨的十八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業生態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取得了豐碩成果。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林業用地面積為31259萬公頃,比1978年增長17.0%;森林面積達到20769萬公頃,增長80.2%;森林覆蓋率21.6%,提高9.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151億立方米,增長67.6%。

(四)畜禽和水産養殖業快速發展,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轉化升級,對畜禽和水産品的消費剛性增長,推動養殖業快速發展,主要畜禽和水産品産量快速增加,持續穩居世界第一,有效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從豬牛羊肉總産量來看,1980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産量僅有1205萬噸,2012年增加到6463萬噸,增加5258萬噸,增長4.4倍,年均增長5.4%。2017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産量為6557萬噸,比2012年增長1.5%。在主要肉類品種中,1980年豬肉産量1134萬噸,2012年增加到5444萬噸,增長3.8倍,年均增長5.0%。黨的十八大以來,豬肉産量高位波動,2014年達到5821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後受生産週期的影響,有所回落,2017年減少到5452萬噸。1980年牛肉和羊肉産量分別為27萬噸和44萬噸,2012年分別增加到615萬噸和404萬噸,分別增加了588萬噸和360萬噸,分別增長21.9倍和8.1倍,年均分別增長10.3%和7.1%;2017年牛肉和羊肉産量分別達到635萬噸和471萬噸,比2012年分別增加20萬噸和67萬噸,分別增長3.2%和16.5%,年均分別增長0.6%和3.1%。從奶類生産來看,1980年牛奶産量為114萬噸,2012年增加到3175萬噸,增加3061萬噸,增長26.8倍,年均增長11.0%。2017年牛奶産量3039萬噸,比2012年減少136萬噸,但和1980年相比,2017年牛奶産量仍增長了25.6倍。

從水産品生産來看,1978年全國水産品總産量為465萬噸,2012年增加到5482萬噸,增加5017萬噸,增長10.8倍,年均增長7.5%;2017年全國水産品總産量增加到6445萬噸,比2012年增加963萬噸,增長17.6%,年均增長3.3%。水産品生産方式發生深刻變革,養殖水産品産量增速快於捕撈水産品,養殖逐漸成為水産品産量增長的主導力量。2012年養殖水産品産量為3984萬噸,比1978年增加3863萬噸,增長31.9倍,年均增長10.8%;佔水産品總産量的比重為72.7%,提高了46.6個百分點。2017年養殖水産品産量達到4906萬噸,比2012年增加922萬噸,增長23.2%,年均增長4.3%;佔水産品總産量的比重為76.1%,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

二、農業産業結構發生深刻調整,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

隨著廣大農戶生産經營自主權的增強和市場機制逐漸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農業産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調整,農産品生産日益向優勢産區聚集。

(一)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由以糧食生産為主的種植業經濟向多种經營和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轉變。從産值構成來看,1978年農業産值佔農林牧漁四業産值的比重為80.0%,處於絕對主導地位,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産值所佔比重分別為3.4%、15.0%和1.6%。經過近40年的發展,農林牧漁四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2012年農業産值佔53.9%[3],比1978年下降26.1個百分點;林業佔4.1%,提高0.7個百分點;畜牧業佔31.9%,提高16.9個百分點;漁業佔10.1%,提高8.5個百分點。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由産品總量不足轉化為結構性矛盾,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調減非優勢産區籽粒玉米播種面積近5000萬畝,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200多萬畝,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正在加快形成。農林牧漁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2017年農業産值佔農林牧漁業産值的比重為55.8%,比2012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林業佔4.8%,提高0.7個百分點;畜牧業佔28.2%,減少3.6個百分點;漁業佔11.1%,提高1.0個百分點。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動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向縱深邁進。在保持糧食生産穩定發展的同時,經濟附加值較高的各類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産發展迅速。各地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加大市場短缺的農産品生産,強筋、弱筋等專用小麥、優質稻、“雙低”油菜等種植面積擴大,有機、綠色等生態、質量安全水平較高的農産品生産加快,具有顯著地域特點的特色農産品快速發展。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三品一標”産品總數達12.2萬個,全國共建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678個。

(二)農業生産區域佈局日趨優化,主産區優勢逐漸彰顯。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取消統購派購制度,推進農産品流通體制向市場化方向轉變,廣大農戶生産經營決策自主權增強,開展主體功能區劃分,農業生産區域佈局日益優化,主産區優勢逐漸顯現。

從糧食生産來看,糧食主産區穩産增産能力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2年主産區糧食産量合計9393億斤,比1978年增長1.2倍;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為76.7%,比1978年提高7.4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在主産區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整合補貼政策,新增財政投入向主産區傾斜,糧食主産區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主産區糧食産量合計達到10428億斤,比2012年增長11.0%;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為78.8%,比2012年提高2.1個百分點。在主要糧食品種中,小麥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和江蘇等省份,2017年5省小麥産量合計佔全國小麥産量的79.2%,比2012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1978年提高23.9個百分點。大豆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安徽等,2017年3省大豆産量佔全國大豆産量的61.9%,比2012年提高6.9個百分點,比1978年提高28.7個百分點。

從經濟作物生産來看,也正進一步向優勢産區集中。2012年新疆棉花産量388萬噸,比1978年增長69.6倍,年均增長13.3%;佔全國棉花産量的比重為58.8%,比1978年提高56.3個百分點。近些年來,國家在新疆開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其他棉區生産萎縮,新疆棉花生産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2017年新疆棉花産量為457萬噸,比2012年增長17.5%;佔全國棉花産量的比重為80.8%,比2012年提高了22.0個百分點。糖料向廣西、雲南和廣東三省集中。2012年廣西、雲南和廣東三省糖料産量合計為107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5倍;佔全國糖料産量的86.4%,比1978年提高26.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三省糖料産量略有下滑,但佔全國總産量的比重進一步提高。2017年廣西、雲南和廣東三省糖料産量合計為9992萬噸,佔全國糖料總産量的87.8%,比2012年提高1.4個百分點。另外,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煙葉、茶葉等産品生産也都形成了優勢區域和地區品牌。

三、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

進入新世紀,隨著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不僅取消了沿襲兩千多年的農業稅,還對農業進行各種補貼,持續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

(一)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增強。

國家持續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據水利部統計,1978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近7億畝,2012年增加到9.4億畝,增長39.0%,年均增長1.0%。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耕地灌溉面積為10.2億畝,比2012年增長8.6%,年均增長1.7%。

(二)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發展,生産效率顯著提高。

1978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56萬台、聯合收穫機不到2萬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非農就業機會大量增加,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契機。截止2012年底,全國大中型拖拉機485萬台,比1978年增長7.7倍,年均增長6.6%;聯合收穫機128萬台,比1978年增長66.4倍,年均增長13.2%。大中型農業機械跨區作業蔚然興起,解決了分散小農生産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保有量快速增加,農作物機械化率大幅提高。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7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70萬台,比2012年增長38.1%,年均增長6.7%;聯合收穫機199萬台,比2012年增長55.3%,年均增長9.2%。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也逐步把農民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産勞動中解放了出來,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

(三)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科技驅動作用增強。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思想指導下,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的重要作用,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05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0%,2012年達53.5%,提高了5.5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加大以優良品種培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研究力度,生物育種、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動植物疫病流行規律和防控、農業遙感和信息化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改革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大範圍推廣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農業科技進步的作用日益彰顯。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比2012年提高了4.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

四、農業生産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農業功能不斷拓展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極大地解放農業生産力的同時,也存在著單個農戶生産經營規模小、農業收益低、與大市場對接困難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量涌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業生産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業多功能逐漸得到彰顯。

(一)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組織化程度提高。

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國家鼓勵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04年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為0.58億畝,2012年增加到2.8億畝,增長3.8倍,年均增長21.6%。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和“三權分置”確立,農村承包地更加有序流轉。2016年我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為4.8億畝,比2012年增加了2.0億畝,增長72.3%,年均增長14.6%。農村土地流轉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在規模、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南方省份50畝以上、北方省份100畝以上)耕種面積佔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2016年末規模化(年出欄生豬200頭以上)養殖生豬存欄佔全國生豬存欄總數的比重為62.9%,家禽規模化(肉雞、肉鴨年出欄10000隻及以上,蛋雞、蛋鴨存欄2000隻及以上,鵝年出欄1000隻及以上)存欄佔比達到73.9%。規模經營的快速發展對穩定農業生産、穩定農産品供應、穩定農産品市場、提高農業收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都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

(二)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量涌現,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工商、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資料,2008年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11.1萬個,2012年增加到68.9萬個,4年間增加57.8萬個,增長5.2倍,年均增長57.8%。産業化龍頭企業自2000年的6.7萬個,增加到2012年的12萬個。隨著國家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2016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分別已達179.4萬個[4]和13萬個,比2012年分別增長160.4%和8.6%。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新型職業農民等大量涌現,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大量下鄉返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持久動力。

(三)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改變了農業生産時空分佈。

各類大棚、中小棚、溫室等農業設施較快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業生産的時空分佈,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瓜果蔬菜供應,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2017年末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360萬個,比2012增長5.7%,年均增長1.1%。2017年末全國設施農業佔地面積2969千公頃,比2012年增長12.9%,年均增長2.5%。我國溫室大棚等佔地面積穩居世界第一,工廠化種養也呈快速發展態勢。

(四)農業功能不斷拓展,新動能加快成長。

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國家大力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延長農業産業鏈條,推動農業生産、加工、冷鏈物流、銷售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民分享農業增值收益和全産業鏈價值。開發農業經濟、生態、文化和社會功能,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養老等産業深度融合,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和多種形式的農家樂、休閒農莊、特色民宿等農業新業態快速涌現,採摘、垂釣、餐飲住宿、農事體驗等新型農業經營活動方興未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迅速。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35.5萬個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開展餐飲住宿、採摘、垂釣、農事體驗等新型經營活動,佔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總數的比重為5.9%。全國開展旅遊接待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為4.9%,比2006年提高2.7個百分點。

五、農村建設成效顯著,鄉村面貌和環境煥然一新

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大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

(一)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加大,交通、通信明顯改善。

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通公路的村(包括村委會和涉農居委會,下同)佔全部村的比重是99.3%,與十年前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相比,提高3.8個百分點;全國通電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99.7%,比十年前提高1個百分點;全國通電話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99.5%,比十年前提高1.9個百分點;全國安裝有線電視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82.8%,比十年前提高25.4個百分點;全國接近九成的村通寬帶互聯網,全國超過1/4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

(二)農村環境整治取得新成效,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國家積極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來抓。開展自然環境生態保護,大力整治農村環境,農村臟亂差狀況明顯好轉,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表明,2016年末,91.3%的鄉鎮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鄉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改革創新鄉村規劃機制,提高鄉村規劃的科學性、覆蓋率和實用性。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已有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實現村村建立檔案、編制保護規劃,越來越多的融自然、休閒、文化、旅遊、養老于一體的美麗村鎮正在建設中。

(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顯著提升,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隨著國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有幼兒園、託兒所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32.3%,比十年前提高2.2個百分點;全國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59.2%,比十年前提高48.5個百分點;全國有農民業餘文化組織的村佔全部村的比重是41.3%,比十年前提高26.2個百分點。據民政部統計,2007年全國農村低保年平均標準為840.0元/人,2012年增加到 2067.8元/人,增加1227.8元/人,增長1.5倍,年均增長19.7%。2007年全國1608.5萬戶、3566.3萬人得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全國有農村低保對象為2814.9萬戶、5344.5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取得新進展。2017年全國農村低保年平均標準為4300.7元/人,比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15.8%。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農村低保對象2249.3萬戶、404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切實減輕了農民醫療負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從總體上看,農業基礎薄弱是“四化”的短板、農村發展滯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鄉村較為突出。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擘畫了“三農”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指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政治優勢,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定向,有億萬中華兒女的努力奮鬥,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注:

[1]本文中2007-2017年全國糧、棉、油、糖播種面積和産量及畜牧業、水産品産量均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了修訂。

[2]因進位問題,年均增長速度、增長速度和分地區佔比等與用整數計算略有出入。下同。

[3]2007-2017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産值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了修訂。

[4]此數據為在工商部門註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