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中荷、中比務實合作大有可為

2018-10-20 11:10 來源: “發展改革委”微信公號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14日至18日,李克強總理對荷蘭進行正式訪問、對比利時進行工作訪問,期間會見荷蘭首相呂特並共同出席中荷經貿論壇,會見比利時首相米歇爾,進一步宣介了中國政府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再次向外界發出維護多邊貿易的聲音。

落實擴大開放舉措

不斷提升開放水平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在開放進程中,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斷融合,取得了長足發展,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一輪高水平開放舉措陸續出臺並落實。

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佈了2018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一、二、三産業全面放寬市場準入,涉及金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專業服務、製造、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等各領域,共22項開放措施,特別是列出了汽車、金融領域開放路線圖時間表,展現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同時,中國不斷完善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制度,在資質許可、政府採購、標準制定、産業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切實給予外商投資企業準入後國民待遇。此外,中國還發佈了2018年版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對外開放方面繼續先行先試。

開放是世界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中國一系列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贏得了廣泛市場反應。許多跨國公司已經或正在加大對華投資。李克強總理此訪分別與荷蘭首相呂特、比利時首相米歇爾共同見證了中荷、中比在能源、金融、航空、農業科技、物流等領域多項合作協議的簽署,為中荷、中比務實合作注入新動力,拓展合作新空間。中國以實際行動創造更加開放、公平的投資環境,將為全球跨國投資復蘇注入動力,通過更大範圍的投資合作,將促進産業和技術不斷進步,建設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市場體系,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將繼續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化同其他國家的投資合作,在更大範圍實現互利共贏。

共同維護多邊主義

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世界經濟發展離不開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當今國際經貿秩序的基石,其權威和效力應得到尊重和維護。在國際經貿往來中,在個別産業、商品範圍內,出現短時期的分歧甚至摩擦是難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解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産業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産業鏈、價值鏈"筋骨"相連,如果固守"零和博弈"的過時思維,任性挑起貿易爭端,不僅損害當事雙方利益,也傷及全球産業鏈上各方利益,不會有贏家。

當前,國際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發展因此增加了不確定性。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積極參與全球化、開展經貿磋商,努力維護基於WTO規則的國際經貿秩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速達9.5%,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提升至15%左右,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仍具備較好的基礎,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內需有潛力,體制有活力,調控有定力,綜合來看,中國完全有能力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有信心有條件促進經濟行穩致遠。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雖會因一時一事而波動,但長遠看仍具有光明前景,這也是我們應對貿易摩擦最大的底氣之所在。

加強雙邊務實合作

中荷、中比關係持續健康發展

荷蘭在農業及農業技術、港口物流及管理等方面處於世界前列;中國作為新型工業化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高鐵、核電、信息等方面具有後發優勢。中荷在石油化工、高新技術、機械裝備、農業、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前景廣闊。2017年中荷雙邊貿易額達78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荷蘭成為中歐班列開行的重要目的地國家之一。今年以來,中荷開行班列同比增長50%,實現了雙向均衡高質量開行,成為中歐班列各條線路的典範。目前,每週有90多班客貨運航班往返于阿姆斯特丹與中國7個城市之間,中國近半數赴歐深水貨運航線選擇鹿特丹港作為首站停靠。未來中荷兩國將繼續踐行開放共贏合作理念,不斷擴大貿易規模,推動傳統領域合作提質升級,大力拓展新興領域合作,擴大和豐富人文交流,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

比利時作為歐盟所在地,在中歐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在化工、生物醫藥、高性能材料等領域具有優勢,中國市場巨大,正成為比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沃土。重慶-安特衛普、西寧-安特衛普中歐班列,中遠海運與澤布魯日港合作,中比新魯汶高科技園區,海航中比航線與列日旅遊包機等項目順利開展,進一步促進了兩國貿易與設施聯通,成為比利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新動力。當前中比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兩國有意願對接本國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科技、核能、航空、數字經濟等方面尋求合作空間,未來將取得更多豐碩成果。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