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門源:打造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 農民增收致富“新高地”

2018-10-30 10:5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0月30日電 題:青海門源:打造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 農民增收致富“新高地”

新華社記者 江時強、顧玲、王金金

深秋時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鄉大莊村環抱在一片金黃之中。站在鄉政府門口遠望,獨具藏式風情的莊廓沿著道路依次排開,可以清晰地望見遠處的寶瓶廣場。廣場上,年輕人正使用健身器材運動,老年人下著棋,修建成藏式八寶中“寶瓶”形狀的人工湖裏,湖水漣艷,一派祥和景象。

地處青海省東北部的門源縣,近幾年先行先試,通過一系列措施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同時,統籌考慮農牧民後續産業發展、弱勢群眾兜底保障等問題,實現了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雙豐收”。

“晴天兩腳土,雨天兩腳泥。”在門源縣東川鎮尕牧龍上村,59歲的村民蘇廷賢告訴記者,以前村裏是土路,家家戶戶住的是茅庵兒(意為“土坯房”),乾乾淨淨出趟門對村民來説是件難事。

2014年,蘇廷賢利用政府危房改造工程2.5萬元的補助蓋了5間新房、重修了家裏院子的大門和圍墻。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如今蘇廷賢家實現了“有自來水、有熱水器、有暖房,配套獨立排水、獨立衛生間、獨立廚房”的“三有三配套”。指著自家寬敞明亮的小院,蘇廷賢説:“現在的農村修得和城市一樣好!”

“以前大莊村老百姓亂圈亂佔現象特別嚴重,因為圈佔,鄉政府到廣場的路彎彎曲曲,就像‘蚯蚓找媽媽’。”仙米鄉黨委書記田海洋説,經過幾年的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仙米鄉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變,大莊村還被命名為“全國宜居村莊”。

據門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統計,自2012年以來,門源縣先後投入各類建設資金18.01億元,開展了109個村、32939戶的共建整治工程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活動,共拆除舊式圍墻132.6萬米,拆除亂搭亂建、廁所和破舊圈棚5.45萬餘處……

然而,門源的鄉村振興之路並未止步于拆遷、蓋房和鋪路。

走進東川鎮尕牧龍下村村民劉存德在“幸福大院”的家,屋內爐火正旺,劉存德和妻子陳明梅正在炕上閒聊。心靈手巧的妻子一邊跟他聊天,一邊用五彩的繡線納鞋墊。然而就在幾年前村裏危房改造時,劉存德雖然有13間土坯房,但因長期貧困加上老伴去世,年過六旬的老人為無力自籌建房資金犯了難。

尕牧龍下村黨支部書記曹佔元告訴記者,為解決農村年老力衰、無子女照顧、身患殘疾的老人和群眾無房養老的問題,東川鎮投資49萬元,在尕牧龍下村新建了佔地460平方米的“幸福大院”,統一配備了床、沙發、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安置了10戶特困戶。

劉存德2015年3月住進了村裏的幸福大院,也是在這裡,他和西灘鄉邊麻掌村的陳明梅組成了新的家庭。

據了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門源縣對全縣880戶無力自籌的建房貧困戶給予3256萬元的補助,並投資450萬元在仙米鄉、東川鎮、北山鄉等地建成集中安置中心11處,安置84戶貧困群眾,初步探索了農村特困群眾、五保老人、空巢老人集中安置的“門源農村養老”模式。

大刀闊斧的鄉村建設在改善農村群眾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美麗鄉村“主戰場”日益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新高地”。

家住門源縣浩門鎮頭塘村的李淑珍家共有12畝地,過去以種植青稞和油菜為生。經過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李淑珍一家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2015年她家開了個集吃住于一體的“花海人家”農家樂,當年就增收1.4萬元。

門源縣是青海省會西寧連接河西走廊旅遊線的必經之路,近幾年,因著名旅遊景點“百里油菜花海”而逐漸為外人所知。依託這一有利條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門源縣投資10438.4萬元建成了西灘鄉冷龍嶺七星海旅遊風景區、仙米鄉聚陽溝達摩禪音瀑布風景區等一批生態特色旅遊項目,並投資379萬元建成73戶“特色農家院”。

“這幾年來青海旅遊的人多了,我的農家樂生意一直不錯,去年我把農家樂擴大成了家庭賓館,一晚可以接待十八九個人,兩個月就賺了1萬元。”李淑珍説。像李淑珍一樣,門源縣很多農牧民群眾從美麗鄉村建設中獲益,並通過相關産業逐步走上致富路。

“縣級財政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40%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平均每年整合資金1.5億元。”門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馮永茂説,門源縣以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為龍頭,把強農惠農項目和資金最大限度地向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傾斜捆綁,集中實施,確保成效最大化。

看著住了一輩子的山村如今變了樣,村民蘇廷賢説:“黨的好政策讓我住上了好房子,往後的日子我也要自己想辦法往好裏奔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