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瑞麗:“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2018-11-01 16: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昆明11月1日電 題:瑞麗:“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新華社記者 李學勇、李穎 解放軍報記者 羅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雲南瑞麗這個中緬之間最大的陸路口岸,當地政府通過設立“國際小學堂”“國門書社”等創新之舉,為中緬胞波架起了民心溝通之橋,為鞏固睦鄰友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夯實了民眾基礎和文化基礎。

“這裡的邊境線上有道亮麗風景,每天早晨一些緬甸小學生經由中緬邊境71號界樁旁的銀井通道入境並到校上課,可説是‘上學出國、放學回國’。”站在瑞麗的銀井邊防小學校門前,銀井邊防檢查站站長譚澤鑫這樣介紹著這座中國第一所邊防小學。

這所改革開放前僅有三間茅草屋的小學從2008年以來,經由瑞麗市姐相鄉黨委政府、公安邊防部隊和教育部門三方聯建,硬體設施和師資配備大幅提升,如今為包括51名緬甸學生在內的共143名學生提供學前至三年級的教育。

目前,銀井邊防檢查站的警官分別兼任小學的法制副校長、校外輔導員和軍事教導員,定期開展國防教育、邊境法規宣講、組織學生參觀軍營等。校長孫家亮指著樓前四棵高大的棕櫚樹説:“這是10年前邊防檢查站官兵種下的,包含著百年樹人的殷切期待,也播種下胞波世代友好的種子。”

銀井村是瑞麗市所在的德宏州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中緬邊境和諧繁榮生動畫面的縮影之一。當地邊防小學成為中緬邊民搭建起民心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不僅邊境村的緬甸人而且越來越多在瑞麗務工的緬甸人,都願意讓孩子在中國學校就讀。

德宏州邊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立奎説,德宏州在邊境線上建設了20多個美麗邊寨和40多所國門學校,在校緬籍小學生2800余名。

在瑞麗邊境著名的“一寨兩國井”旁所立石碑上,刻著1956年陪同周恩來總理出訪緬甸的陳毅元帥所做的《贈緬甸友人》。詩中寫道:彼此為近鄰,友誼長積累。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中緬胞波情誼在兩國人民之間世代延續並已傳承到“跨國讀書郎”“小小留學生”們的身上。

如果説“國際小學堂”是著眼于中緬年輕一代的“邊境民心工程”,那麼“國門書社”也是德宏州適應改革開放以來邊境地區經貿文化交流不斷增長需求的創新之舉。

在瑞麗姐告國門書社,記者看到不少緬甸人前來借閱圖書。據介紹,這裡有各類圖書3萬餘冊,報刊30余種,電子音像製品570多種供閱讀或借閱。這裡已向中緬兩國讀者免費借閱13余萬次;開展漢、緬文免費培訓11余萬人次。包括瑞麗國門書社在內,德宏州已在中緬邊境建成六大書社,書社的存在及其開展的語言和技能培訓,為中緬邊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文化幫助。

“德宏州堅持深入推進民心相親工程,實施易於接受的務實惠民之舉,這是與周邊國家實現持久良性互動的重要保障。”德宏州委書記王俊強表示。

王俊強説,德宏州不僅是與緬甸發展貿易的樞紐通道,也是對外交流向多國多元拓展的重要窗口。除了建設“國門書社”,當地還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深入促進中緬民心相親。如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成立中緬邊境民生基金,啟動木姐地區援建民生項目等,創辦承辦中緬智庫高端論壇等活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書報飄香胞波情濃。源遠流長的胞波情誼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架民心溝通之橋,達穩定邊疆之效。瑞麗,這個歌曲中傳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美在優美的自然生態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美在胞波情深、命運與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