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在時光邊緣留住鄉愁——我國集中連片傳統村落保護見成效

2018-11-02 15: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11月2日電 題:在時光邊緣留住鄉愁——我國集中連片傳統村落保護見成效

新華社記者 肖艷

石板路上佈滿了青苔,青瓦房已經傾斜,屋頂不再冒起裊裊炊煙……這些曾經凝結了幾百甚至上千年農耕文明的傳統村落,正用它們的斷壁殘垣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

自2014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作為文物系統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的主要實施對象。記者2日從在貴州結束的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上了解到,首批51個“國保省保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已初見成效。

現在,越來越多曾經凋敝破敗但承載厚重歷史的傳統村落開始煥發新生,成為鄉愁的寄託地。

時光邊緣的傳統村落 重新煥發生機

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鎮地捫村,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時光邊緣的古老村落”。秋收後的村子,稻穀挂在糧倉上,侗族吊腳樓旁的水池邊,老人正在洗菜準備做飯,一片生機勃勃……

這個小小的村莊承載著近千年的歷史,曾在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並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51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

傳統村落被認為是農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但由於大多都集中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地區,得不到有效保護,面臨著數量銳減、毀壞嚴重、污染威脅等問題。

2012年,我國開始對傳統村落開展調查、登記上報,截至去年底,已公佈了6批27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批4153個中國傳統村落。在已啟動的第五輪調查評估中,預計將有超過5000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莊納入。

據了解,近5年時間,文物部門對首批實施的51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中的50處村落投入保護資金12.5758億元,41處村落有地方配套資金10.3453億元。經項目評估課題組對其中47個村落進行評估,村落文物保存質量、文物安全明顯改善,風貌得到更好保護,文物部門在文物修繕、活化利用、産業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創新。有一半村落人均收入高於所在縣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遊收入實現近40%的增長。

小小的傳統村落在系列保護措施下重新煥發生機,向世界展示古老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保護利用兩不誤 傳統村落添活力

豬欄酒吧客棧?牛圈咖啡?御前侍衛酒店?這些名稱聽起來或許有些怪異,但卻是將傳統村落“救活”的妙招。記者了解到,為讓傳統村落“活起來”,各地都進行了保護方式的探索與創新,活化利用資源。

對建築的改造再利用。根據評估報告,大部分村落對文物、建築等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探索。如部分村落利用宗祠、書院、戲臺等公共建築開展村史展示、傳統工藝展示、民俗活動等,開辦設計師工作室,打造民宿等。

讓傳統手工藝走新路。在黎平縣肇興侗寨,縣級侗族藍靛淀染技藝傳承人陸彥梅、陸勇妹等帶頭成立的黎平侗品源公司,集刺繡、侗族布料製作、傳統服飾設計製作、傳統工藝品生産銷售為一體。另外提供體驗式服務,可以讓遊客參與到製作的各個環節中來,“現在來旅遊參觀的遊客很多,有時最多的一天有一千多人。”陸勇妹説。

與高校、研究機構攜手合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作為研究課題進行多年的田野調查、項目實踐。在貴州、雲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與高校合作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景區景點開發。如山西張壁村、湘峪村、雲南團山等,由企業直接投資作為旅遊景區進行開發運營。但也有專家提示,傳統村落在引入商業的同時,可能不可避免地會有異質文化的植入,所以在文化方面還要進一步挖掘,避免表演化、過度商業化,且不能為了商業破壞文物。

激活傳統村落 留住鄉情記住鄉愁

“激活”傳統村落資源,原本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村子又重新有了朝氣。

江西省金溪縣後龔村建成景區後,通過讓低保戶做保潔員、精準扶貧戶擺攤賣茶水、有一定文化的年輕人做講解員和播音員等措施直接惠及村民。還催生了休閒農莊、特色種植、觀光果園等項目,目前後龔村的6個村民小組有200多戶村民返鄉創業,留守兒童減少40%。

廣東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説,廣東近幾年在做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和利用,“古驛道串聯起一個個傳統村落,通過舉辦文創大賽、體育賽事、文化之旅,讓更多城裏人去感受鄉間美景,村裏可以提供食宿,村民有了收入,更能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傳播處副處長張呈鴻表示,失去原住民和原有生産生活方式的傳統村落,所承載的原有文化信息會逐漸消失,原有的文化形態不復存在,這種傳統村落也就失去了靈魂。

他説,傳統村落蘊含著社會變遷的基因,是農耕文化的歷史沉澱,承載著鄉愁情感,連通著民族的文化血脈,保護傳統村落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在保護中延續活態生産生活、民俗活動等,讓傳統村落“活”起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