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報告顯示——農業呈現穩中提質良好態勢

2018-11-19 08:1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8年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點,比去年同期高0.4點。中經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90.0,與二季度持平,仍保持在“綠燈區”運行。前三季度,夏糧收成較好,秋糧有望獲得好收成,農業生産基本平穩;農業勞動生産率持續快速增長;財政農林水支出增速有所回升;農業出口和投資增速略有放緩,受成本上升影響,農民務農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從未來預期看,農業生産平穩增長,糧食單産穩中有升,國家糧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景氣指數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8年三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點,比去年同期高0.4點。中經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90.0,與二季度持平,仍保持在“綠燈區”運行。

農經景氣指數有所回升

三季度,農經景氣指數(2003年增長水平=100)為100.3,比二季度回升0.2點,比去年同期高0.4點。

構成農經景氣指數的6項指標(僅剔除季節因素,保留隨機因素)中,與二季度相比,農業生産、財政農林水支出和農業勞動生産率增速均有所上升,農業投資、農産品出口和務農收入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進一步剔除隨機因素後的農經景氣指數(農業經濟景氣指數走勢圖中的藍色曲線)為99.7,比保留隨機因素的農經景氣指數低0.6點,表明外部因素對農業經濟景氣有一定促進作用。

三季度,農經預警指數為90.0,與二季度持平,連續4個季度在“綠燈區”運行。

在構成農經預警指數的10項指標中,位於“綠燈區”的有8項指標,分別為第一産業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農産品出口額、穀物及製品進口額、農産品生産價格指數、農業生産資料價格指數(逆轉)、農林水財政支出和豬料比;位於“淺藍燈區”的有1項指標,為糧油食品零售額;位於“藍燈區”的有1項指標,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産投資額。

從燈號變動情況來看,三季度10項監測預警指標均沒有發生變化。需要指出的是,上半年豬料比值不斷下探導致二季度報告中豬料比指標降為淺藍燈。由於預警指標採用的是剔除季節因素和隨機因素後的序列數,在三季度豬料比值回升的情況下,經最新數據修訂,二季度豬料比值有所調整,回升至綠燈。

生産基本平穩出口快速增長

前三季度,第一産業增加值42173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半年上升0.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略低0.3個百分點,農業生産基本平穩。

秋糧生産基本穩定。從播種面積看,全國各地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糧食生産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稻穀生産結構進一步優化,品質較好和單産較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繼續增加;庫存較多的玉米播種面積繼續調減;大豆種植面積繼續增加。預計全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基本持平。從糧食單産來看,今年秋糧生産期間,全國整體天氣狀況比較適宜農作物生長,但部分地區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遭受了較長時間的乾旱和高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糧食作物的生長髮育和灌漿結實,若後期天氣正常,秋糧單産或與上年基本持平。綜合判斷,今年秋糧生産將保持基本穩定。

畜牧業生産平穩增長。其中,生豬出欄平穩、存欄下降。生豬市場供應整體充足。前三季度全國生豬出欄4.96億頭,比上年同期增加29萬頭,增長0.1%;豬肉産量3843萬噸,增加10萬噸,增長0.3%。受非洲豬瘟和環保治理因素影響,一些地區禁養、限養,帶動生豬提前出欄。9月底全國生豬存欄4.29億頭,比上年同期減少1018萬頭,下降2.3%。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226萬頭,減少122萬頭,下降2.8%。牛羊出欄增加,存欄下降。前三季度全國牛出欄3041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17萬頭,增長0.6%;牛肉産量444萬噸,增加3萬噸,增長0.6%;牛奶産量2101萬噸,增加17萬噸,增長0.8%。9月底全國牛存欄9116萬頭,同比減少17萬頭,下降0.2%。前三季度全國羊出欄2.12億隻,比上年同期增加104萬隻,增長0.5%;羊肉産量322萬噸,增加3萬噸,增長0.8%。9月底全國羊存欄3.09億隻,同比減少668萬隻,下降2.1%。

前三季度,我國農産品出口額為573億美元,同比增長8.4%,雖比上半年略降0.7個百分點,但仍比去年同期高6.8個百分點,處於近年來的較高水平。

前三季度,我國穀物及其製品進口額為57.6億美元,同比增長1.4%,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5.3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5.7個百分點。

其中,玉米進口額同比增長27.7%,增速比上半年大幅下降172.4個百分點;大麥進口額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半年下降11.8個百分點;小麥粉進口額在連續6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5倍;小麥進口額同比下降23.2%,降幅比上半年擴大15.2個百分點;稻穀和大米進口額同比下降17.5%,降幅比上半年擴大15.2個百分點;高粱進口額同比由增轉降。

農産品生産價格由跌轉漲

三季度,農産品生産價格同比上漲0.3%,上季度為同比下跌3.0%。

從構成來看,三季度農業産品和漁業産品生産者價格略有上漲,漲幅分別為0.5%和0.9%;林業産品略有下跌,跌幅為0.7%;畜牧業産品價格持平。從具體産品分類來看,各類農産品價格出現分化。多數農産品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其中禽蛋、活羊和薯類價格漲幅較大,同比漲幅分別為18.6%、18.1%和10.3%,與二季度相比,禽蛋價格漲幅回落8.8個百分點,活羊價格漲幅擴大5.5個百分點,薯類二季度價格為同比下跌6.4%。部分農産品價格呈下跌態勢,生豬價格同比下跌8.8%,跌幅比二季度收窄16.7個百分點;穀物價格同比下跌1.8%,上個季度為同比上漲4.8%。

三季度,三大主糧價格呈“一漲兩跌”運行特點。其中,玉米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比二季度收窄5.4個百分點;小麥價格同比下跌2.7%,結束了連續5個季度的同比上漲態勢;稻穀價格同比下跌3.9%,二季度為同比上漲0.3%。

前三季度,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同比上漲2.8%,漲幅比上半年擴大0.5個百分點。受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和秋季農作物用肥量不斷增加影響,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導致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呈上漲態勢。數據顯示,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的農資包括農用機油價格同比上漲13.1%,漲幅比二季度擴大3.5個百分點;農藥及農用機械價格同比上漲4.3%,漲幅比二季度擴大0.7個百分點;仔畜幼禽及産品畜價格同比下跌12.3%,跌幅收窄1.5個百分點。農資價格持續上漲會對農民增收産生不利影響。

生豬價格觸底反彈,受疫情影響,各地豬價出現分化。從生産環節看,三季度豬料比為5.34:1,扭轉了自2018年年初以來的下降態勢。國家發改委價格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各周豬料比呈逐步回升態勢,生豬養殖盈利水平在7月份第4周扭虧為盈,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第4周豬料比為5.38:1,生豬養殖盈利為188.7元/頭。

從流通環節來看,8月份我國部分地區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疫情發生最直接的影響是引發了生豬價格波動。疫情發生後,為防止疫情範圍擴大,生豬跨省調運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區域間豬價走勢明顯分化。浙江、北京、上海、廣東等主銷區市場供應偏緊,價格漲幅較為明顯,發生疫情的主産區,如遼寧、黑龍江、河南等地,生豬壓欄較多,豬價跌幅較大。主産區和主銷區豬價相差一倍多。其中,浙江省9月份第4周豬肉價格較上月底累計上漲25.2%,河南累計下跌2.7%。

總體來看,三季度生豬價格連續上漲,但仍低於三年來平均水平。9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9.99元,比8月份上漲4.8%,比7月份上漲15.2%,但比去年同期仍低2.4%。

預計四季度生豬價格或將震蕩上行。從10月份第2周開始,多個發生疫情的省區逐步放寬省內調運,生豬供給將會有所增加。但受疫情影響的地區8月份和9月份仔豬補欄受到一定限制,會影響2019年春節期間的生豬供給,預計豬價會出現一波上漲行情。

景氣指數有望保持平穩

從未來預期看,農業生産平穩增長,糧食單産穩中有升,國家糧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實施,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景氣有望繼續保持平穩。

經模型測算,2018年四季度和2019年一季度農經景氣指數分別為100.3和100.5,農經預警指數分別為90.0和90.0,農業經濟景氣呈平穩運行態勢。

雖然我國農業改革取得了諸多新進展,但農業成本上升擠壓農民收入、産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依然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同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際農産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突出。為保障我國農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指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多元化、個性化産品需求與日俱增,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為提質導向成為必然要求。2018年9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應以規劃為行動指南,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通過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培育提升農産品品牌等,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解決農産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問題,真正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三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妥善應對國內國際市場風險。從國內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增強,但農業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從國際看,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我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資源的空間不斷拓展,但同時國際農産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亟需以農業科技為支撐,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成果轉化水平,提升我國農産品的競爭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為農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以應對國內和國際市場面臨的風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