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民族團結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河南南陽創新發展“楓橋經驗”促進民族團結見聞

2018-12-05 19: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2月5日電 題:民族團結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河南南陽創新發展“楓橋經驗”促進民族團結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南陽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很喜歡這裡。”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石佛寺鎮“天下玉源”社區,54歲的社區居民艾海提江·吐送一邊説,一邊在客廳擺上各式新疆特産招待客人。

據介紹,有43個少數民族的約26萬群眾生活和工作在南陽。近年來,南陽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出“三不愁、四保障”工作機制,確保“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讓少數民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能致富、共和諧”,形成各族群眾“同市經營、同區居住、同校學習、同院就醫、同臺娛樂、同建小康”的新常態。

“南陽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河南南陽與新疆和田因玉結緣,逐漸形成一條始於和田、經南陽鎮平,再到蘇州等地的“玉石之路”。

作為這條商路的中轉站,鎮平縣石佛寺鎮成為國內北方最大的玉雕産品加工交易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也是內地最大的維吾爾族群眾聚居區之一。目前,該鎮居住著維吾爾族群眾1000人左右,年流動量3萬餘人次。

為了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居住環境,鎮平縣于2015年投資4100萬元建設“天下玉源”社區,建成8棟408套公租房。此外,“天下玉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現聯席辦公、聯審聯批“一條龍”服務,為群眾解決就醫、入學、市場管理、矛盾協調等問題。

“以前在外面租房,環境差,現在好多啦!”艾海提江·吐送説。作為社區樓棟長之一,他還負責24戶入住群眾的家庭矛盾協調、節日活動組織等。

“南陽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很喜歡這裡。”艾海提江笑著説,“有什麼困難,找社區民警就行。我的孩子一見民警就喊‘哥哥來了’,很親切。”

“三不愁、四保障”讓笑容多起來

“天下玉源”社區的紅石榴製衣車間,剛接了10萬條褲子的大單子。車間內,自動縫紉機忙個不停。

“別著急,你看,得慢慢地。”技術指導慕海琴正在手把手教26歲的茹柯耶做褲子。

“我説的話她能聽懂,她説的我聽不懂。”慕海琴笑著説。

為了方便教學溝通,車間聘用了23歲的社區居民迪麗努爾·麥提托合提做翻譯。“我已經拿到了普通話證書,考到了三級甲等。”迪麗努爾説。

為解決家長們的後顧之憂,當地建立“就學直通入學”制度,實現了162名維吾爾族適齡兒童全部“插班式”入學就讀。

在石佛寺小學讀五年級的阿卜杜許庫爾,不但成績好,還喜歡演講。他説:“學校每週組織的演講比賽,我都積極參加。我還想學河南話呢!”

鎮平縣委書記李顯慶介紹,“三不愁、四保障”的推行讓少數民族群眾在鎮平安居樂業。“三不愁”是指入學不愁、就醫不愁、語言交流不愁;“四保障”包括就業有保障、出行有保障、居住有保障以及合法宗教活動有保障。

“現在,生活好起來了,笑容也多起來了。”李顯慶説。

“現在生活好了,也想幫幫他們”

一大早,細雨微斜,“天下玉源”玉原石交易市場內熱鬧非凡,攤位上琳瑯滿目的玉石泛著柔光。由維漢兩族群眾組成的治安聯防隊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為市場保駕護航。

石佛寺鎮黨委副書記、“天下玉源”社區黨支部書記閆峰説,我們建成了包括南北兩個大廳、546個攤位的室內市場,實現了由分散經營到集中經營、從露天經營到室內經營的轉變。

市場商戶阿不都拉·買提卡司木到南陽創業之初,石佛寺鎮村民王耀先一直幫他運料石、當翻譯。後來王耀先得了重病,阿不都拉拿出四萬五千元幫他看病。

“我算是拾了個弟弟。”48歲的王耀先説起來很是感激。

一旁的商戶阿米娜·肉孜説:“剛來時聽不懂、不適應,當地群眾給了很多幫助,現在生活好了,也想幫幫他們。”

據介紹,去年以來,當地已有120名維吾爾族商人慰問幫扶260余位漢族貧困戶,累計捐款近40萬元。

南陽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戚紹斌表示,南陽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起黨委政府領導、公安機關主導、部門聯合共治、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南陽難有人幫、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娛有所樂、勞有所得。

如今,溫潤的美玉從西北邊陲經中原小鎮流入東南沿海,而“楓橋經驗”也從東南沿海植入中原沃土,盛開出民族團結之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