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新橋:不足20平方公里“繡”出的“時裳小鎮”
新華社南京12月7日電 題:江陰新橋:不足20平方公里“繡”出的“時裳小鎮”
新華社記者 朱國亮
今年國慶假期,節前才開園的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飛馬水城”迎來近20萬遊客。在充滿歐陸風情的小城裏,人們騎馬、賞馬,看盛裝舞步的花樣騎術,體驗馬文化,仿若置身歐洲小城。
“原來我家就在‘飛馬水城’,1978年時這裡還是三間瓦房。”路過“飛馬水城”,總能勾起新橋鎮綠園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永忠的兒時記憶。
王永忠現在居住的小區前方,是一個大型的活動廣場,廣場與小區之間是社區服務站,從農家書屋到健康小屋,從理療室到居家養老助餐點,從衛生站到康復室……各種居民服務一應俱全。
也就是40年時間,變化快得讓他感覺像是在做夢。
40年前的新橋還是一個純農業鄉鎮。40年後,這裡已是全球最大的毛紡服裝産業基地之一,掀起“彩色呢絨革命”的陽光集團、立足“男人衣櫃”的海瀾集團,在業內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78年末,新橋像樣的企業屈指可數。有些説是企業,其實是小作坊。”新橋居民趙彩寶從教育崗位退休後,專注于挖掘新橋歷史。“那時,公社和生産隊兩級工業企業吸收農村勞動力僅1212人,工業産值僅400余萬元。”
如今,這個面積僅19.6平方公里的小鎮,已穩居於“中國製造第一縣”——江陰市的第一方陣。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新橋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86.3億元。
新橋的崛起,與改革開放同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第二年,新橋就成立了第一家毛紡企業——新橋毛紡漂染廠,為後來新橋毛紡産業興起奠定了基礎。
1986年、1988年,陽光集團前身——江陰縣精毛紡廠、海瀾集團前身——江陰市第三毛紡廠相繼成立。之後兩家企業競逐發展,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
在上世紀90年代,陽光集團掀起“彩色呢絨革命”,一舉奠定了自身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和品牌優勢。
2002年,海瀾集團發力時尚快銷品牌,第一家“海瀾之家”連鎖專賣店誕生。
2001年,新橋創新開啟“三集中”之路——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鎮區集中,小鎮開啟城市化之路。
如今,踏進新橋“小鎮客廳”,一個佈局清晰、宜居宜業的小城鎮模型就展現在小鎮居民和遊客眼前。19.6平方公里的新橋被劃分為三塊:一塊是7.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一塊是7平方公里的農業生態區,一塊是5.3平方公里的商貿居住區。
新橋鎮黨委書記顧文瑜説,截至目前,全鎮90%以上的企業都集中在工業園區,90%左右的居民都居住在核心鎮區,90%以上的規模農業、高效農業和生態農業在生態區。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園林城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近十多年來,新橋城鎮建設拿獎拿到手軟,但新橋人並不滿足於此。2017年,新橋又瞄準特色小鎮建設機遇,計劃在未來3年投入80多億元,打造一個更高品質的花園式城鎮——時裳小鎮。
“飛馬水城”正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顧文瑜説,未來不久,新橋將成為集高端面料供應、時尚服裝設計生産、精品文化生態旅遊為一體的兼具時尚、文藝氣質的花園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