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走向更高質量發展——劉莊的40年“幸福路”

2018-12-12 15: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2月12日電 題:走向更高質量發展——劉莊的40年“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

冬日的豫北寒意漸濃,可走進劉莊卻處處溫暖。這個位於河南省新鄉縣黃河岸邊的小村莊,雖然只有1000多畝耕地和1800多口人,但全村每家每戶都住著4層別墅,村裏免費供暖;免費提供肉、奶、蔬菜、水果;孩子們免費上學;村裏負責養老,村民們享受免費醫療、免費旅遊等50多項福利;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劉莊堅持走集體經濟、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不斷邁向更高質量發展。

窮村變富 劉莊人實打實地幹出來

34年前,從臨村嫁到劉莊的張傳蘭,第一次在“不年不節”的時候吃上了肉。“之前光聽説劉莊富,可沒想到日子這麼好,一個人五天半斤肉、一天半斤奶,住的是二層小樓,穿的是新棉衣。”張傳蘭感慨説,“真像做夢一樣。”

劉莊的好日子是用汗水打拼出來的。

新中國成立前,劉莊窮得叮噹響,當時流傳著一句話:“方圓十里鄉,最窮屬劉莊”。臥在黃河故道旁,劉莊受盡了苦。全村的土地被4條深3米的大溝切成了750多塊碎田,當地人管這些地叫“耷拉頭”“鹽鹼洼”“蛤蟆窩”,完全靠天收。到建國時糧食畝産只有50來公斤,棉花畝産只有10來公斤。

1952年,年僅21歲的史來賀當選劉莊村黨支部書記,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群眾改造土地。在他的帶領下,劉莊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肩挑、車拉、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鹼。有人統計,劉莊人一共搬了200多萬土方,如果一方方接連排起來,可以從北京排到廣州。

到60年代,劉莊就實現了糧棉的雙高産,成為全國最早一批解決溫飽的先進村。劉莊的700多塊碎地也陸續變成四大方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劉莊人又開河挖渠,修橋建閘,打井架電,硬化渠道,使田間工程配套,為農業穩産高産、優質、低成本打下了基礎。

改革開放插上騰飛的翅膀

填飽了肚子還要過更好的日子。60年代,劉莊辦起了奶牛場;70年代,劉莊開辦了機械廠,製造新式農具和農用機械配件,到1978年,劉莊村集體收入已達到126萬元,人均集體分配298元,成為“中原首富村”。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令人振奮,但劉莊的路要怎麼走,村民們還摸不著頭腦。史來賀帶領村民用了3年時間學習全會精神,並且和劉莊的實際聯絡起來。今年已經63歲的劉俊榮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全村人學習討論的場景。“整整3年啊,我們每天都學習三中全會精神,討論劉莊未來要怎麼幹,我們從公報裏總結出來指導劉莊發展的165個字,每個人都背得滾瓜爛熟,到現在張口就能説出來。”劉俊榮説。

改革開放給劉莊指明了方向,也為劉莊的騰飛插上了翅膀。1982年初,劉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集體專業聯産承包責任制;1983年,全村集體收入達411萬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1985年,劉莊看準肌苷市場前景,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華星藥廠,一個小村莊開始做起了高科技的生物制藥。僅僅5年時間,華星藥廠發展了10個分廠,生産幾十種原料藥和成品藥,産品一半以上出口。

到2003年史來賀病逝時,劉莊的固定資産已經達到9.9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3478萬美元,村民已經開始享有住房、入學、醫療、用水等30多項生活福利。

“改革開放給劉莊指明了道路,激發了活力,讓我們更加堅定地發展集體經濟,走有差別的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劉莊發展的最強動力。”曾任劉莊村黨委書記的史世領説。

鄉村振興再看劉莊

劉莊村61歲的村民張貴忠在華星藥廠工作,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帶孫子,節假日全家人一起出去旅遊。“我想一直幹下去,村裏帶著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也想為村裏多幹點事,多出點力。”張貴忠説。

“創業難守業更難,要想守好業,必須創新業。”現任劉莊村黨委書記劉名宣説。進入21世紀,劉莊開始向綠色發展轉型,2004年主動關掉了每年盈利上千萬元的造紙廠,並且投入近6億元進行環保改造。

為提升創新發展能力,2003年起劉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0多家知名科研單位、高校“聯姻”,組建了劉莊生物醫藥技術研究中心,自主研發幾十項高科技産品。現在,劉莊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肌苷和抗生素、維生素原料藥生産基地之一。

“農業是農村的根本,劉莊的發展不能扔掉農業。”劉名宣説。上世紀80年代起,劉莊的農業生産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近些年現代化程度更是不斷提升,全村1050畝耕地只需要19個人經營管理,糧食畝産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

暢想未來,劉名宣信心滿滿:“從平地改土提高糧棉産量,到改革開放發展集體經濟,劉莊一直走在農村發展的前沿,今天劉莊仍然在探索農村更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還看劉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