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民變股民 “紅利”來敲門——寧夏五星村5年的土地股份制改革實踐

2018-12-21 11: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銀川12月21日電 農民變股民 “紅利”來敲門——寧夏五星村5年的土地股份制改革實踐

新華社記者艾福梅、謝建雯

作為寧夏首家村級土地股份制合作社的村莊,五星村用5年時間將入股土地從800畝擴大到3030畝,村集體資産和效益“雙增加”,還為農村今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提供了一種解題思路。

五星村是個傳統農業村,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葉盛鎮,有耕地7300多畝。因水稻品質好遠近聞名,一些種植大戶紛紛來此流轉土地發展水稻種植。但大戶賺錢了,村民的收益卻僅限于流轉費。與此同時,村集體既沒有創收項目,也沒有經營積累,歷史欠賬多。 

“管理村子就和管家一樣,沒錢啥也幹不了,幹不了事村民也就不認可。”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徐建平説。

2014年,五星村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由村集體流轉村民800畝土地一體化經營,到年底,刨去所有支出,合作社增收16萬元。

然而,這種模式雖然解決了村集體增收問題,但農戶參與集體經營管理積極性不高,從土地上再次獲得收益的難度普遍較大。

經過多次醞釀,2015年,五星村探索成立了寧夏首家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讓“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收益有分紅”。合作社首期入股農戶215戶,佔股權總數的46%,集體股由財政部門扶持村集體經濟的項目資金、村集體“三資”和機動地、社會幫扶資金等構成,佔股權總數的54%。

“股權的多元化不但盤活了農村土地、村集體‘三資’和各級支農資金,還把農民從一家一戶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不擔心種地,又不擔心收入。年輕力壯的外出務工,年老體弱的在合作社就近務工,大大拓寬了增收渠道。”徐建平説。

看到了甜頭,2016年,50戶村民主動找到合作社,將530畝土地入股。到今年,五星村入股土地面積已達到3030畝。同時,合作社的産業結構也更加多元,除種植富硒大米外,還投資建設大弓棚種韭菜等蔬菜,成立農機服務公司等。

這兩天,徐建平天天往村部跑,他要儘快建好大米加工廠、蔬菜保鮮庫、糧食産後服務中心等項目。

“只賣水稻一畝能掙兩百來塊錢,但加工成大米平均每斤能再賺三毛錢。合作社發展到今天,必須要延長産業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才能保證股民的效益不下降。”他説。

據了解,這五年,入股合作社的村民收益不斷增加,目前保持在每畝土地收入924元,村集體收入也累計達到180萬元。村集體有了積累,就能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五星村成立了黨內關懷基金,每年為村裏60歲以上老人繳納醫療保險,還建設了不少村級公共設施。

如今,農民以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産經營模式在寧夏很多地方落地,僅青銅峽市就有12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股權的杠桿撬動了“三農”的活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