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見證科技創新巨輪破浪前行——我國科技獎勵改革與發展綜述

2019-01-07 07:1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些年,神舟飛天、青藏鐵路、超級計算機、人類基因組計劃、甲型H1N1流感防控、預警雷達、戰鬥機、巡航導彈、核潛艇……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科研成果都登上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頒獎臺。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看來,這些獲獎成果體現了我國在各個時期的戰略任務。

清晰映射科技創新的突出貢獻

從1984年我國設立科技進步獎,到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增設星火獎,再到1994年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999年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將科普納入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獎勵範圍,2008年將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納入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獎勵範圍……

“科技獎勵工作是科技發展的一面鏡子,是國家科技水平、科技方針和政策導向的集中反映。”該負責人説。來自科技部的統計數據顯示,40多年來,國家共授予自然科學獎1230項,技術發明獎411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2323項(不含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星火獎獎勵數)。與此同時,我國還設立了部級科學技術獎,平均每年授獎約2500項。31個省區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5個計劃單列市設立了地方科學技術獎,每年授獎約6500項。

趙忠賢院士領導的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潘建偉院士團隊的多光子糾纏研究、王貽芳院士領銜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研究,以及2018年1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時隔11年迎來“雙響”——唐本忠院士團隊聚集誘導發光等研究、李家洋院士團隊“水稻高産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這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獲獎成果,代表了我國原始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載人航天、青藏鐵路、特高壓輸電、超級計算機、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展示了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雜交水稻、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一大批成果,為糧食安全、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提供了科技保障。3D打印、高端控制裝備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推動了戰略高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的發展。預警雷達、戰鬥機、巡航導彈、核潛艇等一大批涉及國防和國家安全的項目,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這一項項獲獎成果,如同一面面鏡子,清晰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科技發展的光輝歷程,映射著科技創新為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

引導科技創新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盤點歷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獲獎成果,不乏以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成果,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等。在油氣開發、現代煤化工、深海探測、交通基礎設施等多個重要領域,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還展示了從基礎研究的“上遊”到技術創新的“中游”,再到技術推廣和産業化的“下游”這樣的創新全景。

以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為例,2014年和2015年,其完成單位——國家電網公司先後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一期、二期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並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開展了互聯互通特高壓直流項目可行性研究。全産業鏈、價值鏈的輸出,實現了35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研發,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這為我們‘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標準、技術和一個金色的名片。”該項目第三完成人、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説。

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科技獎勵評價積極引導著各類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透露的數據顯示,近年授予的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都保持在75%以上,牽頭完成的達35%以上。這其中既有國家電網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國有大中型創新企業,也涌現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的民營企業。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頒獎臺上,企業正逐步成長為創新的中堅力量,産學研用結合更加緊密、有效。

2019年已經到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面向未來,誰能在創新中取勝、誰就能贏得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責的。”2017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澤山院士所言猶在耳邊,新一屆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即將開幕,中國這艘巨輪上的創新者正在接力破浪前行。(記者 詹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