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碩果添彩“創新中國”

2019-01-09 08:0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科技碩果添彩“創新中國”

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5名外籍專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據統計,通過評審的三大獎項,受863計劃、973計劃、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佔總數88.2%。進步獎中,企業參與的項目108個,佔比76.3%。獲獎人員仍以中青年為主,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4.9歲,最年輕的38歲。

強根基,基礎研究實力提升

物理學取得突破性進展,化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學科也解決了一批前瞻性重要科學問題

2018年度的各項國家科技獎獲得者充分體現了潛心研究的科學精神。本屆獲獎項目從立項到結題的研究時間平均為11.4年,從結題到提名國家獎的時間間隔為4.4年。每一項國家科技獎背後,是科學家們平均11年坐冷板凳,近一成的獲獎項目研究時間超過20年。

獲得進步獎一等獎的浙江大學龔曉南院士是我國岩土工程界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多年來,他發揚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老黃牛精神,圍繞我國軟弱地基工程建設的迫切需要,在複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中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編制的《地基處理》成為土木學科權威教材。

科學精神奠定良好基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領域,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加快趕超,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明顯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各項舉措成效初顯,國家自然科學獎已經連續6年産生一等獎,物理學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利用低溫電輸運測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該項成果獲得此次自然獎一等獎。

除物理學外,化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等我國國際“領跑”學科,同樣解決了一批前瞻性重要科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獎代表性論文被引量逐年提升,我國已躍居國際科技論文被引量世界第二,正對世界科學發展作出日益重要的貢獻。

更為可喜的是,西部地區基礎研究能力進步顯著,四川、甘肅、陜西、重慶四省市共有6個自然科學獎項目獲獎,涉及數學、信息、地學、基礎醫學等多個領域。

除一些領跑學科外,也要看到,數學、天文學、力學等基礎學科近年來獲獎項目數量都維持低位,短板依然突出。

抓關鍵,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在交通、電力、機械、先進製造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領域,相繼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

獲獎項目還顯示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交通、電力、機械、先進製造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領域,我國科技工作者相繼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中國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交通領域,以汽車産業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獲得豐碩成果。由濰柴動力牽頭完成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改變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産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70%,産銷量世界第一。

清華大學牢牢抓住汽車智慧化這一重大變革方向,研發的“汽車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對實現汽車無人駕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獲得進步獎二等獎。

在電力領域,獲得進步獎一等獎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社會效益顯著。

此外,自主研製的麒麟操作系統、軌道交通用磁牽引系統、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汽輪機減震阻尼葉片等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改變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摘得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的湖南大學電能變換與控制創新團隊始終秉承“裝備改變品質、品質影響世界”的科研追求,形成具有特色的團隊文化、管理和考核機制,不斷凝聚人才開展科技攻關。

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領軍人物羅安自豪地向經濟日報記者列出了團隊自主創新的成績單:團隊緊密圍繞我國大功率電能變換與控制領域的三大科學技術難題,突破了六大共性關鍵技術,取得了國際領先的3個標誌性成果,實現了核心技術和裝備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式發展。成果已應用於首鋼等國內外200多家企業與國防單位,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150億元。

助民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農業、能源、生態環保、防災減災、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創新成果豐碩

本次獲獎項目中,還有很多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科技。

黃瓜怎麼沒有黃瓜味?西紅柿的味道為什麼越來越淡了?這些常見的老百姓對蔬菜品質的抱怨,已有科學家們關心並著手解決。由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帶來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榮獲此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完成人之一、該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介紹,團隊以黃瓜為研究對象,通過破譯黃瓜基因密碼為突破口,將基礎研究和育種實踐緊密結合,成功解決了華南黃瓜品種變苦而喪失商品價值的生産難題,累計推廣種植約100萬畝;項目的成功也帶動了其他蔬菜(包括白菜和番茄等)的基因組研究,取得顯著社會效益。

在能源領域,由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牽頭研發的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每年可以節約優質煉焦煤1290萬噸,獲得此次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首創了凹陷區礫岩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發現了全球最大整裝礫岩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新增三級石油地質儲量12.4億噸,也獲得此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不僅傳統能源綠色開發技術取得了突破,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新能源技術也在加速發展。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成功試採,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並網穩定發電……一系列成果推動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在生態環保領域,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産、末端治理到生態環境修復全鏈條,都有一批創新成果産出,實現了對揮發性有機氣體、焦化廢水、多金屬廢酸、微細礦物顆粒、廢舊聚酯、電子廢棄物、建築固體廢物等污染物的高效處理與資源化治理,將綠水青山交還給人民。

獲獎成果還反映了我國防災減災保障服務能力的增強,對農田酸化、水域污染、地表形變、地質工程、颱風等災害的監測能力不斷升級。

在生命科學領域,獲得進步獎二等獎的“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項目,自1994年起研究並建立了全鏈條肺癌微創根治體系及關鍵技術。“再好的技術不推廣就無法惠及社會,我們一直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全球胸外科醫生中。”項目完成人之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介紹,該項目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國內首個獲得英國皇家外科學院認證的規範化培訓平臺,技術體系已在國內120余家著名三甲醫院推廣,培訓國內專科醫生超過5300人次。

新動能,企業爭當創新主體

越來越多企業的身影出現在國家科技獎的舞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加強

由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申報的“水力式升船機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發明獎二等獎。這種利用水能作為提升動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全新升船機,在船廂入水及漏水情況下能依靠平衡重淹沒深度的自動變化實現自我平衡,顯著提升了升船機的安全性、可靠性、適用性和經濟性。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更能找出工程應用及生産生活中的痛點需求,從而指導科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電網大範圍山火災害帶電防治關鍵技術”項目完成人之一、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防災減災中心主任陸佳政説。

陸佳政介紹,山火災害遍及全球,是近年電網安全運行最嚴重的危害之一。該項目創造性提出山火“定量預測—風險救援—霧絕緣帶電高揚程滅火”的不停電防治獨特思路,發明全新的電網山火災害帶電防治技術,已在27個省市電網廣泛應用,獲得發明獎二等獎。

科技進步獎中,企業參與的項目佔獲獎項目總數的75%,其中32%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産學研用聯合創新。民營企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研發人員佔比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

民營高科技企業表現尤為突出。信息行業龍頭華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自主研製了基帶、中頻、處理器芯片,在超過170個國家商用部署,3年累計銷售收入達2788億元。該項目獲得進步獎一等獎,這已經是華為公司近3年的第4次獲獎。

強基礎、抓關鍵、務民生、促經濟,從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的舞臺上,我們看到各種科技成果燦然生輝,正在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創新動能。(記者 佘惠敏 郭靜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