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綜述:贊成就 議經驗 盼合作——中國基礎研究發力引海外關注

2019-01-09 20: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綜述:贊成就 議經驗 盼合作——中國基礎研究發力引海外關注

新華社記者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剛剛結束,基礎科研再獲豐收。曾9度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到2018年度已連續6年産生獲獎者。在國際上,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多年穩居世界前列……

這些成績表明,中國基礎科研正持續發力,迎來“黃金時代”。對此,海外科學界予以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點讚中國成就

“中國的崛起是本世紀科學發展的重要篇章。”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的“自然指數”主編凱瑟琳·阿米蒂奇如此評價。前不久,該雜誌發佈的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傳統科技強國,顯示了中國科研的快速進步。

《自然》雜誌長期關注基礎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近年來,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成了論文作者欄的“常客”。該雜誌的統計顯示,1997年《自然》雜誌有中國作者署名的論文比例僅為0.4%,但到2017年上升至近15%。

從量子研究、生物醫學到深空探測,中國基礎科研捷報頻傳。《日本經濟新聞》近日發表題為《中國領跑尖端技術研究》的報道説,根據該媒體與荷蘭學術信息集團愛思唯爾聯合發佈的排行榜,全球研究人員最關注的30個尖端技術領域中,中國在23個領域發表的論文份額高居首位。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曾刊文指出,中國在科研方面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熱議中國經驗

“這就是我稱讚中國領導力的原因!”在美國社交網站推特上,一名大氣物理領域研究人員發了一張中國逐年加大科研投入的圖表,毫不掩飾對中國同行的羨慕。

國際科學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政府的重視和長期規劃,是基礎科研不斷取得進展的有力保障。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就指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得益於“精心規劃、自上而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日本經濟新聞》的文章説,尖端技術研究關乎未來5至20年的産業競爭力,中國如此注重研發,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愛思唯爾公司的分析也認為,中國的一大經驗是“將實用化納入視野,集中投入”。

此外,開放性也被認為是中國科技進步的一大助力。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保羅·納斯説,中國正全力將本國打造成一個能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的地方,同時也在努力促進科研合作。

納斯認為,國際合作對於推動科研發展十分重要。過去10年的科研論文中,屬於國際合作並有中國學者參與的論文數量已經翻了兩番,這得益於中國對科研領域不斷加大的投入,也得益於對國際合作更加開放的態度。

期盼合作共贏

堅持開放是中國基礎研究進步的一大寶貴經驗,而中國的進步和開放,對國際科學界來説無疑也是好消息。

“在與中國的合作研究中,我們覺得有太多領域值得鑽研。我們對保持同中國的研究合作懷有強烈興趣。”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戴維·斯科頓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對雙方科研交流的未來持樂觀態度,認為兩國合作“非常有益”。

不久前,嫦娥四號代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與中國合作”再次成為國際航天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事實上,嫦娥四號搭載了荷蘭、德國等四個國家的國際載荷。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曾稱讚,在向他國開放本國航天領域方面,中國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長期致力於醫學研究和應用的法國梅裏埃基金會主席阿蘭·梅裏埃也表示,幾十年來,基金會下屬的梅裏埃生物科研中心同中方在多個醫學研究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我們正進一步加深和中國合作,並將合作成果轉向更多國家。例如,我們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簽訂協議,共同治理髮生在馬裏的傳染病。”(參與記者:劉石磊、張家偉、華義、郭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