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千湖歸來”的江源蝶變——
冬日探訪雪境黃河源見聞

2019-01-23 10:3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月23日電 題:“千湖歸來”的江源蝶變——冬日探訪雪境黃河源見聞

新華社記者 李亞光、張大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千湖之縣”的美譽。上世紀末,規模養殖、採挖沙金等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活動交織,瑪多2000余個湖泊乾涸,牧民整整10年“守著源頭沒水喝”,“千湖”美譽已是虛名。

近年來,國家先後在黃河源區投入7.15億元用於生態治理,當地生態退化趨勢得以遏制並趨於好轉,大量湖泊匿跡十數年後再次浸潤黃河源。數九寒天,新華社記者往返瑪多縣城和黃河源頭約古宗列,目睹耳聞了“千湖歸來”的江源蝶變。

雪域高原,銀裝素裹。記者一行一大早便向著200多公里外的約古宗列出發,車輛顛簸茫茫雪原之上,很難分清哪邊是路,哪邊是草地和冰湖。

風雪呼號的大地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車窗外,一群藏原羚好奇地打量記者一行,它們在雪地裏競逐嬉戲、自由覓食。三三兩兩的藏野驢時不時和我們的車輛並行,這些性格倔強而可愛的野驢,非要超越車輛才肯善罷甘休。

看見在雪地覓食的藏原羚,同行的當地生態管護員鬧哇説,近年來伴隨著生態向好,黃河源區牧草長勢喜人,儘管平均雪深超過15厘米,牧草也能冒出頭來,讓野生動物和家畜在冬季不至於挨餓。而在昔日的冬天,生態退化的瑪多苦不堪言。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瑪多曾是全國牧業首富縣,全縣不足6000人擁有近70萬牲畜。過度放牧很快帶來了生態惡果,草場退化、湖泊萎縮、黑土灘擴張。屋漏偏逢連夜雨,90年代持續多年的乾旱,更是讓當地2000余個湖泊不見蹤影。

“那時候牛羊吃不上水,我們不得不頻繁轉場,有時候十幾天就要轉場。牛羊瘦得不成樣子,很多都挨不過冬天。”鬧哇説。言語間,同行的另一名生態管護員剛周指著窗外一段殘破的土坯墻説,那裏曾是他出生長大和成家立業的地方。

在2006年,難以通過放牧來繼續維持生計的剛週一家,響應政府退牧還草的號召,同瑪多縣584戶牧民一道搬離了世代生活的草原。牧民分三路遷離故土,剛週一家遷往500多公里外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

“為了保護生態,我離開了家鄉,依然是為了保護生態,2016年我再次返回家鄉,成為一名生態管護員。”剛周説,國家既然下定決心修復治理黃河源區生態,黃河源頭的牧民們也是當仁不讓。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處長久謝説,2005年至今,國家在黃河源區相繼實施禁牧減畜、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項目,在101萬畝退化草場上種活了人工草,在2.94萬畝遺留礦區內覆土植草,如今,瑪多縣大小湖泊、坑塘恢復至44607個,“千湖之縣”美譽再度名副其實。

“我們已經吃了破壞生態的虧,不能再讓子孫後代沒了活路。”鬧哇説,作為一名生態管護員,每週至少要巡護2次管護區域,監測並記錄野生動物分佈情況,遇到生態違法行為及時制止並上報。

甘學斌説,在牧民生態管護員的協助下,瑪多縣積極推進反盜獵、反盜採工作,近年來共查處各類生態違法案件52起,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

“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群眾生産生活水平可以實現共贏。”瑪多縣委書記何海燕説,全縣已有3042名生態管護員通過從事生態保護工作獲得了對等收入,在未來,瑪多還將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核定合理載畜量,促進生態畜牧業提質增效,同時探索建立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和訪客制,以展現黃河源頭風貌,促進當地牧民增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