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啟動創新驅動強引擎——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運作機制剖析

2019-01-28 17: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1月28日電題:啟動創新驅動強引擎——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運作機制剖析

新華社記者陳剛、朱程

在製造大省江蘇,以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機構著力變革科技管理機制、打造政府和市場雙引擎、開放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緊緊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短短5年,累計建設了專業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創新企業580家,集聚高端研發人才6000多人,轉化技術成果3100多項。

“四不像”釋放驅動力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江蘇省産研院院長劉慶介紹,作為江蘇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組織,江蘇省産研院在省政府組建的理事會領導下工作,不隸屬於任何部門,院本部不承擔具體研究任務,重點開展科技資源引進、專業研究所建設、重大研發項目組織等工作。

這種“四不像”的特徵,既擁有政府背書,更有力量組織創新資源,也能緊跟地方實際,找準創新方向,還能靈活應用市場手段,大膽實踐。

“原來選人才多是看職稱、論文,我們正在打破這種舊標準。”江蘇省産研院智慧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説,該所物色的一位海歸博士不擅長“寫論文”但擅長産業化,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了接近1個億的産值。通過該所的積極舉薦,這位博士成功獲得南京對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支持,正推動項目落地。

從建設新機制到打造新標準,這裡的系列創新正在孵化出一項項“黑科技”。

“人工智慧與醫療結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我們一個醫療器械公司從零開始做人工智慧風險太大。我們與江蘇省産研院合作,幫助物色團隊做針對性攻關。”魚躍醫療董秘陳堅説。目前,一項應用人工智慧進行遠程讀片的新技術已在開發中,有望極大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打七寸”破除障礙點

“通過改革,研發團隊持股60%,‘多勞多得’成為新規則,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江蘇省産研院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研究所丁漢院士説。

江蘇省産研院瞄準傳統技術研發體制機制、技術轉化、資源整合等關鍵“痛點”,破除創新障礙點。

——打破“舊”束縛,激發人才活力。

“許多過去出臺的政策,都是設法提高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卻未把成果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交給科技人員。”江蘇省産研院黨委書記胡義東説,江蘇省産研院提出,研發機構資産的所有權歸屬國有,研發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歸屬團隊控股的運營公司。

地方政府出“大錢”、持中股,産研院出“小錢”、持小股,研發團隊出“零錢”,最高可持股70%—— 新辦法把機構的發展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捆綁起來,盤活了科技資源。

——挖掘“真”需求,精準對接市場。

為推動産業鏈與技術鏈的精準對接,與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聯合創新中心,徵集、提煉企業願意出資解決的真正技術需求,由財政資金匹配支持研究開發,産研院組織專業研究所和引進全球創新資源給予研發支持。

該院已與大全集團、魚躍集團、法爾勝集團、錢璟康復集團等龍頭企業分別建設了10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徵集、提煉企業“卡脖子”的技術需求,幫助企業成功達成技術合作9項,企業已累計投入3406萬元。

——著眼“大”格局,全球招引創新資源。

與傳統意義上的招才引智不同,江蘇省産研院視技術為商品,研發為産業,不單單引進人才團隊,更注重引進和培育一批以自主研發技術、技術服務、技術轉移為主營業務的研發公司,為産品製造企業提供關鍵核心技術和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試驗田”打造新體系

5年來,江蘇省産研院不斷發揮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作用,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巨大創新活力。

做好平臺,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的通道。打破傳統科研機構的組織邊界,發揮大學(科學院)與工業界的橋梁、全球創新資源與江蘇的橋梁兩個作用。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將高校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通過與國際高校研發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建設海外平臺等方式,集聚國際創新資源落地江蘇。

控好風險,探索財政資金高效使用方式。對於處於初創期創新項目,財政資金以“撥投結合”方式匹配,先以財政資金予以立項支持,研發取得階段成功下一輪融資時,財政引導資金按市場價格轉變為股權投資。既發揮政府資金對原始重大創新項目的支持,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確定支持強度和獲得研發成果的收益。

統計顯示,目前42家專業研究所中,20多個創新平臺技術水平國際領先;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申請專利2200多項;累計轉化技術成果3100項,實現技術價值合計200多億元;研發人員中海內外院士60多人,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200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