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聚焦高質量,躍上新臺階——
新年開局看中國經濟信心和潛力

2019-01-29 14: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題:聚焦高質量,躍上新臺階——新年開局看中國經濟信心和潛力

新華社記者

如果説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億萬市場主體和近14億人民就是那一朵朵奔涌的浪花。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新年開局之際,新華社記者赴山東、湖北、貴州、河南等地採訪調研,所到之處,切身感受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的寬廣深邃和潛力韌勁。

傳統升級,聚焦高質量

很難想像,一個不大的車用渦輪增壓器內,每分鐘會産生約25萬次旋轉。

設在山東壽光經濟開發區的康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商用車渦輪增壓器生産製造的企業。這家“不起眼”的企業在2018年實現訂單增長超過17%,成為國內銷售量和市場佔有率第一的行業排頭兵。

而這一成績,是在去年我國汽車總體産銷同比下降背景下實現的。

康躍科技增壓器事業部總經理劉功利告訴記者,製造業現在的確遇到一些困難,但也不是沒有機遇。拿渦輪增壓器來説,雖然傳統市場發展速度放緩,但還要看到,國家加大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力度會促使一批在用車加速淘汰更新,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這些因素説明這一領域還有很大增長潛力。

“今年,我們爭取産銷增長超過10%。這個信心來源於提高生産效率,多上智慧製造,減少物流成本,打造區域精準的物流配套系統,同時加大科研力度和技術儲備。”劉功利説。

轉型升級必須有科技支撐。面對新能源汽車的浪潮,康躍科技已經做好了適用於氫燃料電池增壓器的技術儲備。

製造業是一國經濟的根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今年要抓好的第一項重點工作任務,體現了黨中央對製造業發展的高度重視,這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1月14日,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台直徑11米的盾構機主軸承成功下線,不久將用於國內首臺再製造大直徑泥水盾構機。

“這標誌著我國正在逐步掌握大盾構的核心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説。

盾構機作為安全高效的隧道及地下施工大型專用設備,在我國被廣泛使用,保有量近2000台,且每年還在以200台的速度增長。但盾構機的關鍵部件——主軸承一直被少數國外企業壟斷。此次洛陽軸承依託航空精密軸承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相繼攻克了浮動滾道加工、控制技術等行業技術難題。

從低端、一般化的“大路貨”,到如今上天入海的“高大上”尖端産品,洛陽軸承的産品在高鐵動車、“中國天眼”、衛星上都有應用。

“世界上能轉的機器,一般都離不開軸承。但以往洛陽軸承主要停留在低端領域。近些年,我們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力度,就是要向高質量發展。”洛陽軸承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新瑩説。

毋庸諱言,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無論是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還是投資回報率、全要素生産率,都有較大差距。

“如果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説,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破”與“立”上同時發力,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和改造升級傳統産業齊頭並進。

創新引領,邁上新臺階

一束“光”可以帶來什麼?

在湖北武漢,一束“光”聚焦而成一個創新創業的産業集群——“中國光谷”。

48億人同時在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光纖上通話,3年連續5次刷新世界紀錄,提交並獲批的國際標準有13項……

得益於這些核心技術,烽火科技集團在全球市場擁有重要話語權,其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通信産品及解決方案,成功進入俄羅斯、東南亞、歐洲市場。

“三流企業賣勞力,二流企業賣産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目前,烽火科技已擁有幾十項國際專利及約百項國內專利,提出並主導制定的LAPS和MSR等國際電聯標準,實現了中國制訂和掌握電信技術標準方面的突破。

1月5日,2019光谷互聯網+創新發展論壇,首次頒給12家企業“新物種獎”。

所謂“新物種”,主要表現為“四新一高”,即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和高科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光谷設立該獎項,主要為呼應“鼓勵創新”的光谷文化,支持創新經濟發展。

他介紹,去年開發區出臺了“中國光谷推動高質量發展20條”,提出構建産業、創新、人才、制度、開放、生態“六高”體系,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創新驅動示範區、高端産業聚集區、依法治理引領區。

目前,光谷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節能、高端裝備、現代服務五大主導産業,吸引了近8萬家企業,主導創制了25項國際標準、300多項國家標準、集聚4名諾獎得主、58名中外院士,在企博士超過1萬人,形成高端創新人才的“磁吸”效應。

在山東淄博,一束“光”成就了一群年輕人的創業故事。

在淄博市淄川區,幾名當地年輕人借助淄川區創新企業全生命週期孵化器,2015年創業成立鐳澤智慧公司,這幾年實現了爆髮式增長,每年銷售額增幅都在300%以上,去年達到6000多萬元,突破了盈虧平衡點。

“我們現在的主力産品是高精度的激光切割機和激光焊接機。今年前10天,銷售額就突破了400萬元。預計今年實現1億元沒問題。”對公司今年的發展,鐳澤智慧CEO顏景川滿懷信心。

雖然産品市場需求越來越好,但這些在顏景川眼裏僅僅是個起步。“未來將是‘光的時代’,借助激光技術可以實現更多‘顛覆性’的産品。”他説。

“比如這臺激光糞便分析儀,原來成本要100多萬元,現在只有2萬元。未來與智慧馬桶相結合,可以每天監測身體各項指標;還有裸眼3D技術、虹膜識別系統……”面向未來,顏景川向記者展示一項項他的技術儲備。

創新創業,抓住“痛點”就抓住了商機。

“所有的商業機會都來源於客戶的痛點。”在貴陽雙龍航空港一家寫字樓內,痛客夢工廠CEO陳東這樣解釋自己的創業原因。

點開痛客網,企業日常經營中可能遇到的工商財稅、知識産權、品牌營銷、IT研發、創新方案等問題映入眼簾。在這裡,一旦有痛點被“懸賞”提出,就可能有團隊“接單”解決。

“貴州幫我吸引了很多商業機會,現在已整合近2000家合作夥伴。”在陳東眼中,貴州發展大數據已經積累了一些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的嘗試,産業鏈正逐步完善,未來將産生更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正呈現深刻而複雜的變化。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經濟增長的本質始終是生産率提升。促進生産率快速提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化危為機的主攻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

鄉村振興,促綠色轉型

走進位於貴州省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村民組,青山、茶海、七彩民居交相輝映,空氣中淡淡茶香,令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金花村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而這些都得益於茶産業的發展。

“種茶比傳統的種植玉米水稻經濟價值更高,也不用年年都翻地,有利於保持水土。”湄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劉雲澤説。

湄潭地處烏江流域,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當地大力推進退耕還茶。金花村在種茶的基礎上,還把茶區變成景區,把茶園變成公園,把茶山變成“金山”。通過從第一産業到一二三産業的深度融合,“七彩部落”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走出了一條“産業興、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體新路子。

近年來,貴州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上發力,從源頭上化解水土流失難題。全省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15至25度坡耕地改種中藥材、茶葉、精品水果等固土保水作用較好的經濟作物。

在山東壽光,1月初雖然正值數九隆冬,但各家農戶的溫室大棚裏卻溫暖如春。五顏六色的菜椒、頂花帶刺的黃瓜、清新嫩綠的生菜……各種新鮮蔬菜長勢喜人。

在崔嶺西村一處大棚內,“棚主”崔江元正在撥弄著他的手機。他可不是在玩,而是在用手機“種菜”。

他的大棚是壽光最新的“第7代”大棚,已經實現了“智慧化”。大棚裏的溫度、濕度、採光等各項指標都會實時在手機終端上顯示,並可通過物聯網調節控制。

“平時在家裏按按手機,就可以隨時控制滴灌、噴藥、燈光、水肥等。種菜沒有過去那麼累,産量品質還都提高了。”崔江元笑著説。

像他家這個棚,面積約2.5畝,2018年種了兩茬菜椒和西紅柿,産量約有10萬斤,毛利潤約15萬元,一年就回了本。現在崔嶺西村260多家農戶,共350多個大棚,每一個大棚都像是一個農業生産車間。

向綠色轉型,以前的“廢物”也能變成“搶手貨”。

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的六盤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稱,面臨巨大的生態環保壓力。

在這裡的貴州日恒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的礦渣超細微粉生産線上,記者看到,從電廠、鋼鐵廠、煤礦拉來的粉煤灰、脫硫石膏、高爐水渣經過前期處理後都被粉磨機“吃幹榨盡”。這些原本不值一文的“廢物”被加工成了製作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材料——礦渣微粉。

“礦渣微粉的市場不錯,訂單都快做不過來了。”公司總經理肖居寬告訴記者,2018年,公司共生産礦渣微粉38.5萬噸,循環利用固廢總量超過50萬噸。

六盤水市市長李剛介紹,六盤水一方面積極加快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傳統支柱産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依託資源、市場和科技積極進行工業結構調整,謀劃了新材料、新能源、紡織、旅遊裝備、農産品加工、物聯網、現代物流等七個新産業板塊。

大海之大,在其遼闊深邃。嚴冬臘月涌動於大江南北的澎湃活力,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經濟這片大海生生不息的強勁動力。(記者 丁玫、齊中熙、陳灝、潘德鑫、徐海波、向定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