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常州:探索“旅遊+”跨界融合之路

2019-02-11 07:4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個旅遊資源匱乏的城市能不能發展旅遊産業?江蘇省常州市雖然旅遊基礎先天不足,但是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基礎雄厚,常州市委、市政府辯證看待旅遊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抓住人民群眾對旅遊消費需求高漲的機遇,在旅遊與文化、經濟發展的結合上求突破,把發展旅遊業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通過探索“旅遊+”的跨界融合新模式,統籌規劃歷史文化、自然稟賦、運動康養、住宿美食乃至管理質量等城市資源,常州創造出“無中生有”恐龍城、“點土成金”古淹城、“小題大做”天目湖、“借題發揮”大佛塔、“虛實結合”嬉戲谷、“人文薈萃”古運河等一系列重量級旅遊文化品牌。這座曾經被華東旅遊線遺忘的城市現已躍入江蘇省旅遊四強。

常州市委書記汪泉表示:“常州旅遊要實現新一輪大發展,必須轉變觀念,更新旅遊資源的定義,做到匠心獨運、點石成金。”把過去不成為資源的轉變為資源、把過去不看重的打造成亮點,常州將旅遊發展上升到城市發展高度,在“無中生有”的創新中實現旅遊與城市資源深度融合的新突破。

旅遊+主題公園:幾塊化石走出“無中生有”之路

1996年,原地礦部為保護一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準備在北京以外建設一個恐龍博物館。嗅覺靈敏的常州及時“出擊”,爭取到了這個難得的機會。當時正逢斯皮爾伯格拍攝的《侏羅紀公園》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恐龍熱潮,但傳統博物館單一陳列展示的方式太過枯燥,於是常州市政府有了建設中華恐龍園的大膽設想。2000年9月20日,中華恐龍園正式對外開放,開園頭三個月就吸引了30萬遊客。如今,恐龍園已從最初單一的化石博物館發展到集聚恐龍谷溫泉、魯布拉巔峰水世界、迪諾精品酒店等七大主題區域于一體的環球恐龍城。

常變常新的主題活動為遊客創造了多樣的情景式娛樂氛圍,智慧旅遊和安全品質服務打造了一個細緻入微的人性化體驗環境,恐龍園由此榮獲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一批殊榮。中華恐龍園至今已累計接待全球各地遊客逾5000萬人次,成為中國最受遊客歡迎和喜愛的主題公園品牌,環球恐龍城制定的《主題公園服務規範》成為行業首個國家標準。

自主品牌主題公園的崛起讓常州嘗到了發展旅遊的甜頭。從“八五”時期開始,常州把旅遊業列入五年規劃,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來培育;2003年,常州市政府通過世界旅遊組織進行國際招投標,斥資三百萬美元,委託國際知名旅遊規劃機構高起點編制了環球恐龍城、天目湖、太湖灣三大旅遊度假區發展規劃;常州“十三五”規劃提出建成中國知名的歷史文化旅遊名城和主題公園之都的目標。

旅遊+文化:千年古淹城演繹大春秋

跨界融合不僅為常州旅遊創造了“無中生有”的傳奇,還激發出“有中生新、點土成金”的活力。深度挖掘城市中被忽視的旅遊資源,以文化內涵和統籌規劃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春秋淹城正是其中的代表。

春秋淹城遺址是全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城池遺址,距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但很長一段時間裏,淹城被埋沒在歷史的深處,關注範圍始終局限于歷史、考古等學術界。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保護遺址,但淹城對地方經濟的反哺效應微乎其微,旅遊開發陷入了“徒有資源,沒有産品;空有遺存,缺乏載體”的困境。

為此,常州市武進區政府組織全國知名專家經過若干次方案論證和修改完善,最終確定了“城內立足原生態保護,城外保護開發”的總體規劃。如何依託“小遺址”來演繹“大春秋”,為沉默的歷史注入時代血液,賦予鮮活的生命?淹城不僅打造了一步一景的靜態觀賞區,還創造性地設置出動態體驗區,用具體可感的項目活動來支撐春秋文化的表現力。1:1原樣複製的曾侯乙編鐘不僅“可看”更“可聽”,“鐵血春秋”項目集成4D電影、倣真布景、特技表演等國際頂尖技術,遊客可以體驗當年吳越大戰的場面。

常州堅持“全域旅遊”理念,改變“抓旅遊就是抓景點”的點狀思維。春秋淹城在創意式演繹春秋歷史文化的同時,還對常武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傳統商業街坊集中了芙蓉鮮螺、太湖三白、寨橋老鵝等地方美食和留青竹刻、宮梳名篦、亂針繡等非遺藝術,淹城博物館與武進名人館、袁曉園藝術館等一起構成了武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旅遊+”和“+旅遊”的雙向融合打造新的城市格局,提升區域整體面貌和經濟水平,同時也讓地方文化回歸和發揚,最終實現社會、文化、經濟三重價值。

旅遊+生態:一座水庫的華麗蛻變

“七千溧陽人挑出一個大水庫,因勢利導、灌溉泄洪,造福一方百姓;領導班子巧繪一個天目湖,點山化水、觀念生金,吸引四海遊客。”這是在溧陽廣為傳頌的一句話,説的正是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的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初,溧陽市委、市政府就看到旅遊業的廣闊前景,把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作為載體進行重點開發,因其承延天目山余脈,從此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天目湖。

作為全市近70萬人民的飲用水源地,天目湖的旅遊開發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截至目前,天目湖累計實施退耕還林2.86萬畝、封山育林1.84萬畝、退漁還湖0.65萬畝。3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95%,平均負離子含量高出城市15倍以上,種類繁多的古樹名木、奇花異草以及數十種野生動物在此生息繁衍。

天目湖品牌成長的背後是“綠色”崛起。不斷釋放的生態紅利帶動了一批旅遊扶貧項目落地,從2003年起溧陽市政府就積極轉變思路,打造以旅遊富民為主導的休閒度假新板塊。2004年溧陽市政府編制了天目湖320平方公里的旅遊總體規劃,把溧陽南片區的優勢資源全部納入旅遊規劃範圍,打造了南山竹海景區;2009年立足戴埠李家園地處天目山地震板塊的地理環境,推出以溫泉養生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度假項目——禦水溫泉;去年又利用全長365公里的一號公路,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兩湖(天目湖、長蕩湖)”為中心,連接溧陽98個行政村、22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23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對外快速連通周邊7個縣市,實現遊客與當地優質山水資源、主要旅遊景點的無縫對接。

如今,一號公路不僅是溧陽旅遊業的“顏值擔當”,更是服務沿途村民、增創致富機遇,讓原本“陷於深山”的鄉村也融入全域旅遊的“大棋局”裏。推進“旅遊+生態”融合發展,打造一批“環境優、特色明、服務好”的鄉村旅遊集聚區和旅遊風情小鎮,常州境內的溧陽、金壇、武進、新北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記者 蘇雁)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