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穩”字當頭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

2019-02-23 07:3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核心提示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年産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産邁上了新臺階,但糧食生産出現滑坡的風險仍然存在

○ 我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對未來糧食供求形勢不能過於樂觀。一定要“穩”字當頭,穩定糧食産量、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穩定政策

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壓艙石、穩定器。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經濟運行下行壓力較大,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特別是穩定糧食生産、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尤為重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近14億人吃飯不出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吃飯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年産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産邁上了新臺階。但是,糧食生産出現滑坡的風險仍然存在。當前種糧比較效益持續走低,一些農民不願意種糧,工商資本下鄉基本也不種糧。此外,糧食連續多年豐收,一些地方盲目樂觀,放鬆糧食生産的傾向有所抬頭,對保持糧食繼續增産的困難和挑戰估計不足。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軍認為,我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雖然我國糧食庫存處於高位,但是2018年糧食庫存消化速度遠超預期,未來對糧食供求形勢不能過於樂觀。一定要“穩”字當頭,穩定糧食産量、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穩定政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糧食産量,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産,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發揮糧食主産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産糧大縣獎勵政策。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對此,李軍説,2019年,國家將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産政策舉措,繼續實施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政策,強化農業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這些好政策讓種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穩住糧食生産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李軍説,近年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我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800多萬畝、玉米400多萬畝,大豆種植面積連續多年增加,糧改飼面積達到143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過3000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比上年提高近3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大豆産需缺口較大,玉米工業消費快速增長,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結構,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適應優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轉變。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推動優糧優産、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糧油品種。

此外,我國還需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破解高産和優質之間存在的矛盾。近年來,科技對我國農業的貢獻率逐步提高,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為農業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但與發達國家普遍高於70%的貢獻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國家發展改革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主任涂聖偉認為,目前,我國已經走到了依靠科技實現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歷史階段,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提高農業供給質量。要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國産草種,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産增産潛力,保障農民種植收益。

涂聖偉説,實施重要農産品保障戰略,就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産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國內安全保障能力。

“糧、棉、油、肉、糖、奶是人民生活不可離開的重要農産品。我國人口多、資源少,完全自給自足做不到,合理利用國際資源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認真研究哪些農産品需要進口,哪些農産品自己可以生産。”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認為,要將稻穀、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産,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等大宗農産品比較效益低,要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生産能力。要積極發展國際貿易,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産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記者 劉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