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內蒙古脫貧攻堅:按下“快進鍵”打出“精準牌”

2019-03-05 07:27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按下“快進鍵” 打出“精準牌”
——內蒙古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紀實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準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重點解決好産業發展、務工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問題。”

“既要解決好眼下問題,更要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牧區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廣大農牧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

2018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飽含著對貧困地區各族群眾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為我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春暖潮涌奮進時,真抓實幹譜新篇。一年來,內蒙古強化責任落實,完善保障措施,提高脫貧質量,全區實現減貧23.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06%;一年來,10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完成退出評估,有望實現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輸血”與“造血”並重 :共享産業扶貧紅利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産業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致勝“法寶”。

人勤春早。正月十五淩晨,天剛濛濛亮,巴音塔拉鎮的一家農業示範園區內,幾個溫室大棚已相繼亮起了燈。

陳三村村民邸烈澤來得更早一些,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完後,他蹲在地上細心觀察著作物生長情況。大棚栽的是市場新寵——口感番茄,經過一個月的生長,番茄苗上已挂滿了淡黃色的小花。

看著滿棚翠綠,邸烈澤的心裏樂開了花:“我這個棚是從物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租的,免租一年,種苗、肥料、農藥的費用全由公司先期墊付,公司的專業植保服務團隊還每天來傳授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而且對産品實施保護價收購,根本不用為銷路操心。”

邸烈澤所説的物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烏蘭察布市從山東引進的重點龍頭企業,也是京蒙産業扶貧合作的一個項目。公司副總經理張英剛告訴記者,總面積6000畝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包括設施蔬菜和設施葡萄兩個生産種植示範基地,60%的大棚交給當地農民和貧困戶種植。尤其是貧困戶受益最多,不僅免費提供大棚,産品收購價也要高一些。

這樣的優惠政策讓當地貧困戶很動心,但由於以前沒種過大棚,心裏沒底,不敢盲目下棚,還在觀望中。敢為人先的邸烈澤成了他們眼中産業脫貧的示範戶。“好多貧困戶看到我起早貪黑地幹,春節過後都來打聽。再過幾個月我就會讓他們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了!” 邸烈澤胸有成竹。

他的自信是有依據的:以每畝産1.8萬斤口感番茄來計算,他這個1.5畝的大棚就能收入8萬元以上,是種大田的幾十倍。

“這些大棚很快就會被搶光,察右前旗脫貧致富的步伐也會邁進一大步。”剛送走一批前來諮詢的農民的張英剛説。

在察右前旗,不只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産業發展中擁有了長期穩定的增收渠道,就連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也能分得産業扶貧的“一杯羹”。

記者在巴音塔拉鎮哈畢格村見到弓小霞時,她正坐在炕頭上一遍遍地數著産業分紅,心裏感到很踏實。

“足不出戶就能拿到分紅,這種幫扶太符合我這種幹不了活的人了。”弓小霞説,她患強直性脊柱炎十多年了,直立走路都很困難。自從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就成了政府貼息貸款5萬元入股到瑞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股民,每年可獲得6000元保底分紅。“坐在家裏分紅利,這樣的保障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弓小霞笑得很開心。

這種為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量身定制的扶貧模式,其實是一種“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由政府為貧困戶提供金融扶貧貼息貸款,入股到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再與龍頭企業合作,實現以社帶戶、以企帶村。

在哈畢格村,像弓小霞一樣入股扶貧龍頭企業的貧困戶就有6戶,全旗則有2947戶貧困戶納入到産業鏈中,獲得穩定分紅收益。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産業,産業靠聯結。近年來,察右前旗大力培育貧困村農業産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動“企業+種養殖大戶”“企業+合作社+農牧戶”等發展模式,通過訂單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務協作型、輻射拉動型4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在做好“輸血”的基礎上,提高了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

目前,全旗有自治區級農牧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10家、合作社629家,近3.9萬農民納入産業化經營鏈條,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半以上來自農業産業化收入。

察右前旗只是我區大力推行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來,我區各地把産業扶貧作為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和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貧困農牧民加入到農牧業産業化鏈條中來,分享産業紅利,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找到一條有效路徑。

扶志與扶智相攜: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攢積分”活動已經讓貧困戶心中的弦緊緊繃了一年。

2018年初,烏蘭浩特市在17個嘎查村試行了“積分制”考核模式。積分制分為有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兩大類,積分內容細分為産業發展、和諧家庭、公益美德、鄉村建設、獎勵懲罰等幾大項,每個貧困戶每年最多可以累積1000分,一分相當於一元錢,拿著積分可以在村裏的愛心超市和衛生室換購,所有資金全部由政府承擔。如果不積極主動發展生産,就會扣除分值。到年底,得分高的貧困戶評為“積分能手”,額外發放獎勵物資。

一張小小積分卡,讓主動脫貧和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意識在烏蘭浩特市迅速發酵,催生了貧困戶“比富裕、比和諧、比美德、比環境”的熱情,有效激發了脫貧的內生動力。

葛根廟鎮白音塔拉嘎查有個出了名的“懶漢”石永生,以前去他家,屋裏屋外又臟又亂,簡直沒處下腳。“積分制”活動開展後,石永生整個變了個人,不僅把家裏家外拾捯的乾乾淨淨,連地也種得比往年好了許多,村裏有義務勞動,他總是第一個到位。去年他獲得了543個積分,成為嘎查獲獎的“積分能手”之一。

“昨天我去了村裏的愛心超市,用積分兌換了些日用品。”石永生對上門採訪的記者説,“今年要繼續努力,爭取再當‘積分能手’,不僅僅是為了兌換點東西,更想讓鄉親們改變對我的看法。”

不到一年時間,再次走進烏蘭浩特市這17個村莊,無論新房還是老屋,房前屋後都是乾乾淨淨,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家人之間互相關心,貧困戶你追我趕爭相脫貧,村民們渾身上下充滿了精氣神兒!

在烏蘭哈達鎮腰樂嘎查的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積分榜上,家有8個兄弟姐妹的貧困戶劉國柱獲得了和睦家庭總分第一名。在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積分榜上,67歲的貧困戶馬國財,不但豬、鵝養得肥,還積極發展庭院經濟,獲得了956分的最高分,成為嘎查的脫貧致富能手。

扶志長志氣,給當地貧困戶賦予了脫貧致富的志向、勇氣和幹勁。截至2018年年底,烏蘭浩特市17個嘎查、635戶、1228名貧困戶共兌換積分357030分。積分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烏蘭浩特市還從“扶智長本領”入手,為貧困戶拓寬了脫貧致富的本領、平臺和途徑。2018年,該市從網絡扶智、就業扶智、産業扶智、教育扶智、農民素質提升五個方面入手,推動全市行政區域光纖全覆蓋,落實貧困戶免費用政策。圍繞農民思想素養提升,開展“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系列巡迴宣講活動130余場次,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巡講活動55場。

這套“雙扶雙長”組合拳,既為貧困戶解開了“思想扣子”,也找到了致富路子,實現了外部多元幫扶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共振。

扶貧先扶志,脫貧先立勤,烏蘭浩特市只是成功範例之一。一年來,我區在消除精神貧困上下硬功夫,建立完善正向激勵機制,採取以工代賑、生産獎補、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幫扶,“農民夜校”“講習所”遍地開花,“草原輕騎兵”走進田間地頭草原深處,激發貧困農牧民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決心,貧困群眾的精神脊梁挺起來了。

脫貧與振興共舉: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

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始終把鄉村振興視為決勝脫貧攻堅的催化劑。在推進脫貧攻堅的實踐中,一種理念逐漸在這裡形成:美麗鄉村才能催生“美麗經濟”。

乍暖還寒的初春清晨,蠻會鎮紅旗村的貧困戶賀寶貴,扛著一把掃帚,趕著羊群出村了。

放羊拿著羊鞭不奇怪,可為啥還扛著掃帚?賀寶貴笑了,指著乾淨整潔的村巷説:“羊群走過的地方,難免會留下些羊糞蛋兒,我邊走邊把它清理了,不能臟了路面。”

老賀這麼在乎自己生活的環境,還得從紅旗村“下起紅包雨”説起。

去年,自治區派駐杭錦後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提出了“議事民主化、主體多元化、責任網格化、服務訂單化、規定標準化、誠信契約化、手段智慧化、評定星級化”的“一村八化”社會治理模式。

“這個模式讓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成為了基層社會治理新常態,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紮下了幸福根。”杭錦後旗扶貧辦主任陳智軍説。

思想有引領,行動有方向。很快,紅旗村成立了家鄉建設委員會。在村委會主任郭挨愣的提議下,紅旗村村民二組率先建起了“紅旗二組同鄉會”微信群。不到一天的工夫,70多個身在南京、北京、呼市、包頭、鄂爾多斯等地的家鄉人“涌”進群裏,參與家鄉的發展建設。

紅旗村鄉村振興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村容整治。這個想法在微信群得到積極響應。家鄉建設委員會理事長賈翻海首當其衝發了個1000元紅包,秘書長郭強緊隨其後。當即,微信群迎來一波波“紅包雨”,在外務工、創業的村民通過微信紅包,將一筆筆捐款匯入家鄉建設委員會的賬戶,甚至重度殘疾的村民也加入進來,捐了200元。短短兩天時間,共收到捐款11410元,還有價值5600元的物品。

“紅包雨”過後,砂石料、磚等施工材料拉到了村口。沒有動員令,紅旗村上至80高齡耄耋老人,下至婦孺稚童,全體村民齊出動,挖土、搬磚、鋪路、清掃……人人搶活幹。不到10天時間,一條1400米的石磚巷道鋪好了。過了不久,巷道兩旁的一盞盞路燈點亮了紅旗村的夜晚。

告別了塵土飛揚的鄉間土路,清理了隨處可見的垃圾,紅旗村越來越宜居,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然改變,鄉風文明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進步。從前村民互相攀比大辦紅白事宴,如今生日宴會每桌花費200元就能招待客人;喝酒玩麻將的人不見了,村民們天天聚在一起商量村裏還能咋發展。

駐村第一書記吳增士感受頗深:“過去,村裏灌溉農田用的電費都交不齊,只能幹著急。去年,欠了七八年的電費一下子都交齊了,誰也不願意拖後腿。”

鄉村振興需要鄉風文明來點燃“引擎”,更需要産業興旺加足馬力。

生活家園建好了,紅旗村的下一個行動也排上了今年的議事日程:依託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農家樂産業,實現脫貧致富。“鄰居”頭道橋鎮的民建村就是他們的榜樣。作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的民建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産業,農家樂、民宿、旅遊商品生産等産業乘勢而起,全村有一半以上農戶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受益,旅遊業創收遠遠高於農牧業。

記者來到民建村一家小有名氣的農家樂,經營者葛鳳娥説:“2015年民建村被評為最美休閒鄉村,我就動了吃旅遊飯的念頭,將自家400多平方米的房屋裝修一新就開張了。”

隨著村裏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知名度越來越高,她家的農家樂也越來越火。“現在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來我家吃住,每月至少幾千元的收入。旺季的時候,經常有客人站在院子裏等位置,住宿也供不應求。”葛鳳娥説。

目前,杭錦後旗已建成農家樂150家,間接帶動就業5000余人。為了擴大農家樂的示範帶動效應,該旗通過整合項目和資金,重點建設了雙廟鎮太榮生態民俗旅遊區、蠻會胡楊林生態農莊、蠻會海龍旅遊運動馬中心等旅遊項目。其中,海龍馬産業合作社與蠻會村貧困戶合作,採用“旅遊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帶動蠻會村42戶貧困戶脫貧。

“既要走上脫貧之路,又要通向振興之道”。這不僅僅是杭錦後旗的“獨門秘籍”,更是我區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生動實踐中形成的共識。(記者 賈怡媛 韓雪茹 趙弘 皇甫美鮮)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