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住在衛生室裏的村醫

2019-03-21 20: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21日,在河津市清澗一村衛生室,衛傑(左)在為村民輸液。

山西省河津市清澗一村人口超過1700人,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村民經常要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的衛傑,在外地工作多年,打聽到村裏原來的醫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加上父母的勸説,他于2011年接手村裏的衛生室,成為家鄉的一名村醫。

剛到村裏的時候,衛傑和妻子鄭曉萍住在父母家裏,夜裏經常有村民前來就診。2015年,村裏建起了新的衛生室。為了行醫方便,在徵得村委會的同意後,衛傑夫婦搬到衛生室居住。這間100多平米的小屋,既是清澗一村的衛生室,也成了衛傑夫婦的“新家”。

“一年裏,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這裡從不關門。”衛傑説,“即便關門的那兩天,村民一打電話還是要過去。”

畢業于衛校的妻子鄭曉萍,是衛傑的最佳拍檔。打針、輸液、抓藥、做賬、整理數據、報表……雖然忙碌,但讓衛傑感到欣慰的是,清澗一村的村民基本不用到外面看病了。

幾年裏,衛傑和妻子掌握了清澗一村每一戶村民的健康情況,併為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兩個月,鄭曉萍還會為村民做一次健康講座。“醫生是服務行業,要千方百計地對病人好一點。”衛傑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3月20日,在河津市清澗一村衛生室,衛傑(右)在為村民問診。

山西省河津市清澗一村人口超過1700人,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村民經常要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的衛傑,在外地工作多年,打聽到村裏原來的醫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加上父母的勸説,他于2011年接手村裏的衛生室,成為家鄉的一名村醫。

剛到村裏的時候,衛傑和妻子鄭曉萍住在父母家裏,夜裏經常有村民前來就診。2015年,村裏建起了新的衛生室。為了行醫方便,在徵得村委會的同意後,衛傑夫婦搬到衛生室居住。這間100多平米的小屋,既是清澗一村的衛生室,也成了衛傑夫婦的“新家”。

“一年裏,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這裡從不關門。”衛傑説,“即便關門的那兩天,村民一打電話還是要過去。”

畢業于衛校的妻子鄭曉萍,是衛傑的最佳拍檔。打針、輸液、抓藥、做賬、整理數據、報表……雖然忙碌,但讓衛傑感到欣慰的是,清澗一村的村民基本不用到外面看病了。

幾年裏,衛傑和妻子掌握了清澗一村每一戶村民的健康情況,併為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兩個月,鄭曉萍還會為村民做一次健康講座。“醫生是服務行業,要千方百計地對病人好一點。”衛傑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3月21日,在河津市清澗一村衛生室,衛傑(左)和妻子鄭曉萍在查看清澗一村的健康資料。

山西省河津市清澗一村人口超過1700人,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村民經常要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的衛傑,在外地工作多年,打聽到村裏原來的醫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加上父母的勸説,他于2011年接手村裏的衛生室,成為家鄉的一名村醫。

剛到村裏的時候,衛傑和妻子鄭曉萍住在父母家裏,夜裏經常有村民前來就診。2015年,村裏建起了新的衛生室。為了行醫方便,在徵得村委會的同意後,衛傑夫婦搬到衛生室居住。這間100多平米的小屋,既是清澗一村的衛生室,也成了衛傑夫婦的“新家”。

“一年裏,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這裡從不關門。”衛傑説,“即便關門的那兩天,村民一打電話還是要過去。”

畢業于衛校的妻子鄭曉萍,是衛傑的最佳拍檔。打針、輸液、抓藥、做賬、整理數據、報表……雖然忙碌,但讓衛傑感到欣慰的是,清澗一村的村民基本不用到外面看病了。

幾年裏,衛傑和妻子掌握了清澗一村每一戶村民的健康情況,併為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兩個月,鄭曉萍還會為村民做一次健康講座。“醫生是服務行業,要千方百計地對病人好一點。”衛傑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3月21日,在河津市清澗一村,衛傑(右)在詢問村民的健康情況。

山西省河津市清澗一村人口超過1700人,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村民經常要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的衛傑,在外地工作多年,打聽到村裏原來的醫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加上父母的勸説,他于2011年接手村裏的衛生室,成為家鄉的一名村醫。

剛到村裏的時候,衛傑和妻子鄭曉萍住在父母家裏,夜裏經常有村民前來就診。2015年,村裏建起了新的衛生室。為了行醫方便,在徵得村委會的同意後,衛傑夫婦搬到衛生室居住。這間100多平米的小屋,既是清澗一村的衛生室,也成了衛傑夫婦的“新家”。

“一年裏,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這裡從不關門。”衛傑説,“即便關門的那兩天,村民一打電話還是要過去。”

畢業于衛校的妻子鄭曉萍,是衛傑的最佳拍檔。打針、輸液、抓藥、做賬、整理數據、報表……雖然忙碌,但讓衛傑感到欣慰的是,清澗一村的村民基本不用到外面看病了。

幾年裏,衛傑和妻子掌握了清澗一村每一戶村民的健康情況,併為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兩個月,鄭曉萍還會為村民做一次健康講座。“醫生是服務行業,要千方百計地對病人好一點。”衛傑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3月21日,在河津市清澗一村衛生室,鄭曉萍(右)在照看小女兒。

山西省河津市清澗一村人口超過1700人,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村民經常要到鄰村甚至更遠的地方看病。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的衛傑,在外地工作多年,打聽到村裏原來的醫生到了退休的年紀,再加上父母的勸説,他于2011年接手村裏的衛生室,成為家鄉的一名村醫。

剛到村裏的時候,衛傑和妻子鄭曉萍住在父母家裏,夜裏經常有村民前來就診。2015年,村裏建起了新的衛生室。為了行醫方便,在徵得村委會的同意後,衛傑夫婦搬到衛生室居住。這間100多平米的小屋,既是清澗一村的衛生室,也成了衛傑夫婦的“新家”。

“一年裏,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這裡從不關門。”衛傑説,“即便關門的那兩天,村民一打電話還是要過去。”

畢業于衛校的妻子鄭曉萍,是衛傑的最佳拍檔。打針、輸液、抓藥、做賬、整理數據、報表……雖然忙碌,但讓衛傑感到欣慰的是,清澗一村的村民基本不用到外面看病了。

幾年裏,衛傑和妻子掌握了清澗一村每一戶村民的健康情況,併為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兩個月,鄭曉萍還會為村民做一次健康講座。“醫生是服務行業,要千方百計地對病人好一點。”衛傑説。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5.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