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2019-03-26 19: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 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論文通訊作者、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叢培允介紹,櫛水母為雙胚層動物,科學界關於其起源存在爭論。傳統教科書將其與刺胞動物(如珊瑚、水母等)合稱為腔腸動物,認為它們是海綿動物和三胚層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但是,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顯示,櫛水母動物可能是多細胞動物的基部類群,這預示著它們可能是多細胞動物中獨自演化出複雜組織器官的分支。在此背景下,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與演化,成為研究多細胞動物門類早期演化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距今約5.2億年前的雲南澄江生物群,記載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動物門類早期輻射演化,是寒武紀早期特異埋藏的化石寶庫,足杯蟲類就是其中特有的一類化石。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趙陽在其導師叢培允的指導下,對澄江生物群中的眾多足杯蟲化石標本進行系統研究,識別出一個新屬種三穹傣花蟲,並對寒武紀具有類似形態特徵和體型構建的化石種類進一步研究,確認了複合纖毛構造是這些化石類群的共有特徵,與現生櫛水母的櫛板(纖毛簇)同源。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疑難化石研究小組,對由93個類群和278個形態特徵構建的矩陣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結果支持足杯蟲類等底棲固著化石類群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表明早期櫛水母的複合纖毛構造在早期主要用於濾食。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關於櫛水母體型演化的新假説,即現生浮游的櫛水母是通過身體不同構造的特化和退化,逐漸從固著濾食的早期類型演化而來。研究結果還表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櫛水母動物的多樣性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固著型櫛水母幹群和浮游型櫛水母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史時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