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省試點社衛中心升級為社區醫院

2019-04-16 09:16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省試點社衛中心升級為社區醫院
“中心”變“醫院”,百姓看病更方便

43歲的陳先生家住南京棲霞區西崗社區,前不久痔瘡老毛病再次發作。這次他並沒有去主城區的大醫院就診,而是選擇家門口的西崗社區醫院手術。

“當天早上我感覺疼得厲害,趕緊給社區醫院的薛罡醫生打了電話,隨後來到醫院,薛醫生已經做好了手術準備,直接就進了手術室。” 陳先生告訴記者説,這次住院手術,與一年前在主城區某三甲醫院的經歷反差很大。“在這裡,兩人一個房間,空調、淋浴樣樣有,環境既乾淨又安靜。交了1000元押金,出院時還退了100多元。”

陳先生一年前也因痔瘡發作引起膿腫。當天,他開車一個半小時來到南京某三甲醫院就診,“我上午9點左右到醫院,一上午忍著疼痛排隊、掛號、交費,那滋味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陳先生説,直到挨到傍晚才上手術臺,術後還沒有床位,在醫院走廊住了好幾天。出院後除了報銷,還自費近4000元,“花錢多,人還不舒服。”

“像陳先生在這家三甲醫院做的小手術,在社區醫院實施沒有任何問題。”薛罡説,他正是從這家大醫院肛腸科進修回來後開始執業的。據薛罡醫生介紹,他的團隊3個人,最近大半年做了125例疝氣、闌尾、痔瘡手術。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像陳先生這樣,有個頭疼腦熱,都選擇在家門口看病。究其原因,薛罡認為主要因為門口增挂的那塊“社區醫院”的牌子。

西崗社區醫院的大門口,原先只有一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牌子。院長高慧華告訴記者,以前醫院內外科病都看,但2009年新一輪醫改後,國家對醫療機構進行了分級分類管理,大多數的區級醫院、二級醫院變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變化的不僅僅是名稱,而是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新定位,變成了對轄區內居民進行康復、慢病管理、為孕婦建卡、打疫苗、對健康干預等。基層醫療機構回歸了公益性,強化了防病能力,但與此同時,卻較大程度弱化了醫療能力。

“醫改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中深入。”省衛健委副主任李少冬認為,現在看來,新醫改産生了兩方面的偏差:一是定位不準,將基層單位定位為做好公共衛生就可以了,致使醫療人才隊伍漸漸萎縮,大量的小毛小病患者涌到大醫院,大醫院接診壓力越來越大;二是基層醫護職工實行績效管理辦法,幹與不幹、幹多幹少,收入差別不大。這嚴重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使醫療能力逐漸弱化。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記者,當年區級醫院雖然小,但內、外、婦、兒科室齊全,像剖宮産、膽囊切除、闌尾炎、疝氣這些小手術做起來沒有任何問題。好點的區級醫院甚至連腹腔鏡、關節置換、腫瘤切除等較大點的手術都做得不輸大醫院。“後來轉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後,手術叫停,醫生相當一部分精力去搞公衛了,這些年來隨著醫療設備老化,基層醫療人才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很可惜!”

應該説,讓基層小醫院重點關注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讓附近居民控制好血壓、血糖等慢性病,做好關口前移,降低或推遲他們患大病的風險,出發點是對的,但與此同時,客觀上也造成另一現象,就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未得到有效緩解。

李少冬説,為提升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能力,讓老百姓的常見、多發病留在家門口就診,更好實現分級診療,2017年,省衛健委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讓診療能力較強、有一定床位數、有特色專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相關標準申報社區醫院,經考核合格後加挂社區醫院的牌子。

2018年,全省有6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申報,最終經審核通過挂上社區醫院牌子的有26家。西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凡是增挂社區醫院牌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政府在人才引進、財政投入、設備採購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

從“中心”到“醫院”,名稱變化背後的實質是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省衛健委基層衛生處處長姜侖認為,過去叫“中心”,老百姓總覺得不是個看病的地方,而且醫護人員也沒有職業自豪感和歸屬感。而社區醫院,則名正言順,況且醫療能力提升了,就能更好地從事預防保健等公衛工作,兩者並不矛盾。

高慧華説,現在醫院裏醫護人員進修、學習的熱情特別高。醫院還抓住時機與上級大醫院結成醫聯體,相繼設立了消化、肛腸、房顫等一些專科,並引進了CT、彩超等大型設備。隨著醫療能力提升,來看病的百姓自然也多起來了,目前病房40張床位,常年一床難求。醫生的人均收入也從當年的12萬元左右,提高到25萬元,形成了醫患雙方共贏的局面。

據了解,我省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以來,大大調動了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積極性,試點單位大多增設了康復醫學科,診療病種、範圍和項目普遍超過了100種。今年我省計劃至少再增加50家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單位,之後還將逐步擴大試點規模,真正讓老百姓的小毛病解決在家門口,疑難雜症再進大醫院,有效緩解大醫院的接診壓力,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記者 仲崇山)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