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湖南省長沙縣創新思路 探索
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新模式

2019-04-18 16:30 來源: 水利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湖南省長沙縣撈刀河長約51公里,集雨面積1204.8平方公里,是長沙縣兩條主要河流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撈刀河河床淤積、河道水域被佔用、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突出,水體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然凈化功能嚴重受損,水質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已經直接影響到下游城鎮居民飲用水質量與安全。近兩年,長沙縣以河長制為抓手,創新治水思路,摸清撈刀河主要污染物來源,並對河流水文特徵、河道岸坡狀況特別是河床山塘淤積、水域被佔用等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針對本流域內河流水質和水環境狀況,從自然性、生態性的角度出發,在全流域開展岸上控污減污、水中自然凈化、全域嚴格監管等綜合治理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抓岸上源頭治理,嚴格控制並減少廢污水排放

長沙縣加強污染源頭治理,著力在污染物産生地加以消減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一是對産生集中且排放量較大的污染源進行集中處理。對人口比較集中的城鎮區域,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集中處理;對大型企業及大型養殖場所産生的工業和養殖廢水,由各單位自行處理達標後方可排入河道。二是對點源污染進行控制治理。針對沿河分散居住的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小規模養殖戶的養殖廢水,通過新建污水分散處理系統和四池凈化等措施進行控制。三是對面源污染實施減量治理。對沿河兩岸大面積農田中的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推進無公害農産品生産,調整農藥産品結構,逐步淘汰高毒、高殘留農藥産品,減輕化肥超量施用造成的污染。

二、抓水中生態凈化,修復併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功能

針對傳統污水處理方式難以徹底解決面源污染的問題,長沙縣結合當地實際,對河流生態系統實施治理修復,恢復併發揮河道生態自然凈化功能。一是清淤疏浚恢復河道水環境承載能力。採取清淤、清障的疏浚措施,恢復河道過流能力,對流域內淤積嚴重的山塘進行清淤,改善區域水環境和河湖水質狀況,解決季節性缺水矛盾。二是建設人工濕地系統實施廢污水自然凈化。長沙縣結合河道實際狀況建設調蓄湖和人工濕地系統,如利用現狀小河道結合兩岸較低窪的灘地或農田建設河灘型濕地,採取生物-生態治污技術處理廢水,在凈化水質的同時,增加了片區的洪水調蓄能力,提高枯水期生態需水保障能力,保護河流多樣性生境。三是結合河道治理實施河流生態修復。結合河道清淤疏浚工作,沿河佈置生態草溝或是生物滯留槽和滯留池作為緩衝區,在河岸堤防整治中減少硬質護岸,修復河道生態,加大對面源污染的攔截,削減水質污染負荷,提升河流及其子系統的自凈能力。

三、抓全域嚴格監管,建管並重促進人水和諧共生

針對農村居民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農村河道傾倒垃圾造成河道堵塞、水質污染等問題,長沙縣在推進水生態修復治理滿足居民休閒生活需要的同時,加強河流生態功能區管理和保護,著力提升農村居民水生態文明觀念,實現人水和諧共生。一是實行生態功能區管理。撈刀河依據河道自身特點,以“生態修復”為核心,通過河流兩岸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形成“田園生態走廊、鄉鎮濕地風貌、自然生態保護、生態退化恢復”四個功能區,通過功能區管理引導居民愛護水生態環境。其中,田園生態走廊區是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倡導市民親近自然,體驗田園風光的生態河道;鄉鎮濕地風貌區主要突出鄉鎮濕地型河流,打造多彩的濱水景觀和人工濕地,提供親水休閒空間;自然生態保護區和生態退化恢復區,主要對河道水質較差的河段,實施河道沿岸自然植被覆蓋等生態修復措施,著力解決河道岸坡裸露、垃圾傾倒造成水體污染等問題,保護河流生態空間,促進河道生態恢復。二是加強人工濕地等生態系統管理維護。長沙縣組織人工濕地所在鄉鎮,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加強人工濕地日常運行管理,重點是加強人工濕地內水利設施運行管理,濕地植物生長及水質監控管理,以及防止傾倒垃圾維護岸邊和水面清潔等,同時各鄉鎮水務管理站加強監督管理,確保人工濕地穩定有效運行。三是加強城鄉居民宣傳引導。通過設置封禁、責任標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人為破壞。通過濕地公園、居民集中地水景觀建設,在提供休閒宜居環境的同時,傳遞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廣大群眾愛護水生態環境。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