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護理服務有溫度有力度

2019-05-14 07:4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註冊護士超400萬 短缺矛盾仍突出
讓護理服務有溫度有力度

5月12日,在河北遵化市人民醫院病房,交接班的護士走訪患者。劉滿倉 攝(新華社發)

“發展護理服務,人人享有健康”——這是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儘管護理服務的形態和模式在變化,但護士救死扶傷的“天使”職責一如既往。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民眾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愈發迫切,護理隊伍的壓力與風險也與日俱增。

面對總量不足的難題,我國的護理工作以改革為契機,正在孕育創新模式、服務健康中國。

護士素質顯著提高

“截至2018年底,我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400萬,佔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近50%,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人。”在日前舉行的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説,近年來,我國護理工作快速發展,護士隊伍發展壯大,素質和專業能力顯著提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達到近70%。

焦雅輝説,護理工作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患者看病就醫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滿意度顯著提高。與此同時,護理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有條件的地區及醫療機構主動適應疾病譜變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護理服務逐漸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為群眾提供健康指導、老年護理、慢病管理、康復指導、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服務,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護理事業和護理産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護理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更加多元化。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等與護理領域的融合,智慧護理、“互聯網+護理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護理服務供給增加,護理服務更加專業、便捷、多元化,精準對接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健康需求。

老齡化加劇供不應求

從2017年的380萬人,到2018年超過400萬人,我國護士隊伍數量增長較快,但護士總量短缺仍是現實難題。

焦雅輝坦言,目前我國護士的人力資源指標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除了總量不足,優質護理資源也面臨短缺,優質資源目前主要集中在二級以上醫院,基層則相對缺乏。

針對這一現狀,國家層面出臺了相關政策。去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11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445萬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超過3.14人,醫護比不低於1:1.25,基層醫療機構護士總量超過100萬人。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護士緊缺的矛盾愈發凸顯。

根據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2.49億人,佔比17.9%。其中,患有慢病的老人約1.5億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約4400萬人。面對迫切的長期護理需求,現有的400萬護士顯然遠遠不夠。焦雅輝介紹,現在我國正在制定醫療護理員培訓大綱和服務規範要求,借此培訓醫療護理員,逐步解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日常醫療護理需求。“同時,我們即將出臺針對失能、半失能醫療護理需求評估的標準,更加精準地解決‘照顧誰’的問題。”

焦雅輝透露,國家醫保局正在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相關的調研、跟進和評估工作也在進行當中。

護士職業發展需保障

隨著公眾健康服務需求的增長,社會對護士護理工作的要求也在提高。與此同時,增強護士的崗位吸引力,鼓勵更多人才投身護理行業,同樣刻不容緩。

“如何增加護士的職業榮譽感、職業認同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這一職業,是護理遇到的難點之一。”焦雅輝説,在各地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當中,護理價格基本上都在第一輪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範圍內,護理價格基本上都得到了調整。

近年來,我國護士在職業發展、激勵機制、就業環境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關於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調動廣大護士積極性,逐步完善激勵機制,在績效分配、職稱晉陞、教育培訓等方面,向基層護士傾斜,調動基層護士群體積極性。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創新模式,為護士的專業發展提供平臺。

近日,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對首批認定的20個護理工作室統一授牌。所謂護理工作室,是由護理團隊或護理專家和相應學科人員組成的以護士為主導的團隊,為患者提供科學化、系統化、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同時,在護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專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組織。

據悉,此次授牌的護理工作室,內容涵蓋慢病管理、創面治療、造口護理、中心靜脈導管留置及維護、康復訓練等多個領域。宣武醫院常紅認知訓練護理工作室領頭人常紅介紹,護理工作室以護士為主導,醫師、技師共同參與組成多學科團隊,為患者實施全方位、全週期的專病照護模式。工作室還將加強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拓展工作室內容,通過遠程平臺等形式輻射需求人群。

“互聯網+”催生新模式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與融合,傳統的護理服務近年來孕育出“網約護士”等諸多新模式。

從今年2月開始,“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開始。醫療機構可利用在本機構註冊的護士,依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護理服務。

同時,“互聯網+護理服務”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提高護理服務資源的利用率。焦雅輝舉例説,一些可穿戴醫療設備可以對居家老年人和慢病患者進行血壓和血糖監測,並與社區的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建立網絡聯絡,家庭醫生可以提供遠程的健康指導。

焦雅輝説,試點工作利用互聯網的方式精準對接供給和需求兩端,盤活現有存量。將來長遠的目標是要做大增量,一方面是增加護士的培養,一方面是醫療護理員的培養。最終通過服務模式的創新,解決護理服務需求的問題。

她同時表示,“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安全問題,要重視護士人身安全和醫療安全,不要因為一些安全問題而影響新型業態的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如收費問題、報銷問題,特別是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對此有剛性需求。(記者 劉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