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用心感受,一座“看不見的博物館”

2019-05-19 19: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題:用心感受,一座“看不見的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孫琪、張漫子

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展覽。

展廳如暗室一般沒有絲毫光線,參觀者甚至看不見離眼睛只有幾厘米的物體,更不要説腳下的參觀步道。每一件展品都靠參觀者用手觸摸去感受,第一次進入展廳的參觀者免不了為這種黑暗緊張,覺得參觀的過程是如此漫長。

別擔心,這場“伸手不見五指”的展覽是在模擬盲人的視覺體驗。18日,在北京汽車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聞·悟北京”之“博物館裏看時光流轉”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看不見的博物館”主題活動在此進行。在盲人講解員的引導下,觀眾們體驗到了一座“看不見的博物館”。

“請大家猜猜,剛才摸到的是什麼?是什麼材質的展品?”盲人講解員王志華問起參與者的感受。大家猜測“有兩隻耳朵,是兔子吧”“剛才感覺好像是一個青銅壺”……當這場黑暗中的“參觀”結束,燈光亮起,眼前的展品和大家猜測的相去甚遠,也引發了在場觀眾的熱烈討論。

“剛才大家觸摸到的是青銅器‘猛虎食人卣’的仿製品,它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目前流失在日本。想必大家在觸摸的時候,心中的形象一定和實物差距很大吧。”王志華笑著對參觀者説。

在這座“看不見的博物館”裏,普通參觀者在盲人講解員的帶領下進入由遮光幕布營造的全黑暗主體驗區,觸摸多種材質的展品、腳踩人工草坪和“甲板”、傾聽周圍氣流變化的細微波動、感受耳畔風聲帶來的速度、體驗不同的空間環境變化。最後,大家進入圓形復明體驗區,在“有聲有光”的狀態下,重新體驗博物館中的文物。

王志華告訴記者,對於盲人來説,失去視覺的生活並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單調。“我們除了視覺之外其他感知能力會變強,對聲音、觸感、濕度、溫度都會有比普通人更加靈敏的體驗。我們能夠使用手機,乘車出行,也能感知四季,逛博物館。”王志華説,“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體驗讓普通人了解我們盲人的體驗。”

本次展覽的策劃人李則思介紹,今年開展的“看不見的博物館”主題活動,思考如何讓盲人從被“幫扶對象”成為博物館中的“主角”。

“去年我們希望能夠幫助盲人走進博物館,偏重的角度是如何用形象化、比喻化的講解詞,讓盲人朋友能夠感受到展品的形狀和尺寸等具象。今年我們‘反向而行’,‘邀請’參觀者從盲人朋友的角度去體驗博物館,給視力正常參觀者一次特殊角度的體驗。”李則思進一步解釋,以往我們已經習慣以單一的視覺感官去接收生活中的信息,在逛博物館的時候也是如此。今年的這項體驗有助於普通觀眾跳出主觀認知,跳出眼見為實的刻板印象,調動所有感官感受博物館多維度的魅力。

參觀者除了觸摸展品之外,還得以在參觀過程中聆聽來自正陽門博物館的雨燕鳴叫、來自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永樂鐘聲、來自西山大覺寺博物館的誦經聲和智化寺的京音樂。

“僅憑在黑暗中的觸摸,難以拼湊出一件展品的形象。想象和真實的巨大差距,給我強烈的觸動。最開始‘失去’視覺,有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感,後來其他的感官感受開始變得敏感。我聽到了鐘聲、鳥叫、水流、誦經、音樂……對文博之美的認知變得更全面了。”一位觀眾這樣表達體驗感受。

“通過‘沉浸式’非視覺體驗,可以使參觀者對展品在觸摸和聆聽的同時,啟發和鼓勵人們從多個維度理解博物館傳遞出的精神和文化,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我們的生活。”李則思説,“只有讓更多人‘看’到盲人的世界,才能設身處地為這個群體設計服務。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盲人朋友們走進博物館,像普通人一樣接近文物,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精神遺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