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科技人才的“夢之隊”是如何煉成的?

2019-05-24 17: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5月24日電 題:上海科技人才的“夢之隊”是如何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周琳 郭敬丹

從人才“20條”、人才“30條”,到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抓人才”,是上海積蓄科創力量的第一選擇。全力建設全球科創中心五年間,上海聚焦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重點領域,通過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方式,聚天下英才。記者採訪了三位科技界工作者,從他們的感受中,探尋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讓科研人員像“細胞”一樣充滿活力

對參與其中的科研人員來説,自己手中的項目能夠取得突破自然是成就感的巨大來源,而推進産業化、自己能從中獲得收益,也是體現個人價值的應有之義。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黨委副書記葉陽還記得,十多年前,一款抗菌新藥的專利轉讓費相當於科研人員幾十年的工資,然而這份收益中給到科研人員的個人獎勵很少。而如今,成果轉化後,科研人員從中獲得的獎勵大幅提高;同時,藥物所科研人員可採取多種形式創業。

變化源自科研成果轉化的新政:轉化後收益按個人、團隊、研究所5:2:3比例分配;對取得臨床批件、新藥證書的團隊除給予獎勵外,設立新藥崗,打破“唯論文論”,開闢內部優秀人才上升通道;內部公開選拔符合要求的學術帶頭人建新課題組,打破內部人才培養的“玻璃天花板”……

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五年間,上海不斷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放權鬆綁”就是核心理念,把權和利真正放到市場主體手中,為用人主體和人才“增動力、添活力”。

2017年,上海以立法形式出臺《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科研團隊,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後凈收入的70%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目前一批成功案例已涌現。

葉陽説,人才受到激勵,就是科研的“後勁”。

投資青年人才就是投資未來

創業于“宿舍”的科技服務業公司泰坦科技,如今已估值近10億元,擁有50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接近10億元。而其起步之初的20萬元,來自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基金會的無償資助。

泰坦科技主要為創新研發、生産質控實驗室提供科學服務一站式技術集成解決方案。如今,堅持創建自主品牌,泰坦在科研試劑、實驗室常規儀器及耗材類産品實現了進口替代;為實驗室提供“個性化定制工具箱”,讓各類研發可以“拎包”開始。

“過去搭建一個小型實驗室,大約需要3個月;現在有了我們的專業服務,1-2周就能完成。”創始人謝應波是個“80後”,他説,有創新和研發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強大的科技服務業作為支撐。越來越多的研發中心、總部經濟集聚在這裡,青睞的正是上海精細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服務能力。

甘當服務人才的“店小二”——對人才而言,良好的營商環境帶來的事業發展平臺是長久的“利好”。2016年上海出臺的《關於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圍繞進一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提出拓寬人才創新創業投融資渠道,加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如今泰坦科技正在“報考”科創板。機遇面前,謝應波很堅定:在上海這片創新熱土上沉下心來做硬科技,為更多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糧草”。

這裡是全球科學家的“理想之城”

“許多因素決定了一個城市對科研人員、人才的吸引力。”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看來,上海有著重視教育和科研的傳統,並以城市文化開放包容和行政高效而享有良好的聲譽,“軟實力”讓上海形成了吸引人才的“強磁力”。

作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的負責人,安諾傑在上海工作已三年多。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于2018年聯合開展了面向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654名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全球科學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結果顯示,上海在5個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為全球科學家的“理想之城”,上海依賴的是全球視野、眼光向外、國際標準,以充沛的科創資源、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構成對海內外人才的吸引力。

上海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場化認定標準和便利服務措施,累計辦理出入境證件114萬餘證次,在滬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5萬人,位居全國首位。

在科研跨區域合作趨勢日益加深的今天,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也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安諾傑説,相信人才、資源、基礎設施等有利因素結合起來,將持續加快上海這座城市的科技創新步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