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是彝族娃,學前就會普通話!——零距離感受大涼山“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

2019-05-24 22: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5月24日電 題:我是彝族娃,學前就會普通話!——零距離感受大涼山“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

新華社記者吳光于

“阿姨好!叔叔好!”5月的清晨,走進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的幼教點,拖著長長尾音、奶聲奶氣的童音頓時驅散了高山上的寒意。

“阿姨你從哪來呀?你衣服上畫的是蘋果嗎?”5歲的吉能小飛圓圓的小臉紅撲撲的,拉著記者不停地問這問那。仔細一聽,小朋友的普通話還挺標準!

記者還記得2016年年底第一次來這個村子時的情形——幾個小臉臟臟的孩子背著更小的弟弟妹妹站在村口,怯生生地看著陌生人,對記者的搭話毫無反應,不一會兒就害羞地跑開了。

現在,在易地扶貧搬遷聚集點旁的幼教點裏,孩子們穿戴得整整齊齊,在老師的帶領下用普通話朗讀《憫農》。

在大涼山,千百年來,彝族群眾習慣用彝語交流。由於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與外界溝通甚少,很多彝族群眾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也聽不懂漢語。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大涼山兒童不會漢語的問題日益凸顯,上學後聽不懂、跟不上,暴露出學前教育的短板。

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涼山州于2015年10月啟動了“一村一幼”計劃,在尚未覆蓋學前教育資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設立村級幼兒教學點,截至目前全州已開辦幼教點3117個,招收幼兒12.61萬人。

依託“一村一幼”,2018年5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在昭覺縣四開鄉啟動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

“這一行動是國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幫助涼山州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又一重要措施,旨在幫助兒童在學前學會普通話,聽懂、敢説、能説普通話,並形成普通話思維習慣,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義務教育,為上高中、大學打下基礎。”涼山州委副書記、州長蘇嘎爾布表示。

21歲的昭覺彝族姑娘羅英畢業于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姐把哪打村幼教點的兩名輔導員之一。“小學二年級之前,上課完全聽不懂老師講的話。”説起在老家四開鄉上學的經歷,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2017年,當得知老家的村村寨寨都建起了“一村一幼”,正招聘輔導員時,她立刻選擇了回鄉。“一天天看著這些孩子從淘氣變得乖巧,好習慣慢慢養成,普通話越來越流利,我就知道我的選擇是對的。”

下課後,吉能小飛拉著記者的手去了他家,活潑的小男孩喜歡恐龍,説起霸王龍來頭頭是道。他的母親以孜莫是彝族家庭婦女,過去和丈夫一起在甘肅打工,由於語言不通,只能在工地上給工友們做飯。自從把孩子送到幼教點,小飛每天“熱炒熱賣”,把學來的普通話教給媽媽。

“學前學會普通話,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孩子背後的一個個家庭。”羅英説。

這樣的故事,在記者走訪的大涼山十幾個深山裏的幼教點處處皆是。所到之處,無論是幼教點輔導員、村組幹部,還是學生家長,都告訴記者,自從有了“一村一幼”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孩子們變得更加開朗活潑,甚至成了家裏的“外聯部長”。

作為一項扶貧領域的創新工作,“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第一階段已在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農村,以及安寧河谷縣市民族鄉鎮的“一村一幼”幼教點實施,覆蓋幼兒11.28萬人。

蘇嘎爾布表示,在民族地區幫助學生學好普通話的同時,還將充分考慮民族語言文化背景,結合實際開展雙語教育,通過開設民族語言課程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