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寫:“發現”號每日一潛是如何煉成的

2019-06-06 13: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科學”號6月6日電 特寫:“發現”號每日一潛是如何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ROV)正隨母船“科學”號對馬裏亞納海溝南側的系列海山展開科學考察。從5月27日至今,除了一天人員休整,“發現”號每日下潛作業,這連許多功能更為簡易的工程類ROV都做不到。“發現”號如此高的作業效率是如何煉成的?


科考隊員周文早操控“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進行海底作業(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周文早是“發現”號團隊技術總負責人,他擁有3000小時ROV操控經驗,是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IMCA)認可的“ROV監督”,而國內獲得“ROV監督”資質的還不足百人。這樣的技術“大牛”是“發現”號下潛作業的堅強後盾。

豐富的經驗讓周文早能迅速感知“發現”號的小問題。例如,最近一次下潛作業中,他一上手就感覺潛水器稍微有點沉,立即停下並全面檢查各種設置,果然發現有一個旋鈕誤操作了,及時避免了誤操作對潛水器的損傷。


科考隊員周文早對“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進行維護保養(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周文早表示,ROV是非常精密的裝備,涉及弱電、強電、液壓、機械等許多方面,需要全面的技術團隊支撐保障。“ROV是幹到老、學到老,70歲的‘ROV監督’也不敢保證能立刻排除ROV的任何故障。”

這個技術團隊實際上只有4人,平均年齡只有31歲,其中90後陳宇是最早接觸“發現”號的。他説:“我們這個團隊人員一直比較穩定,在液壓、機械和電力等方面各有所長,而且從‘發現’號2014年海試就開始跟,對設備非常熟悉。”

據陳宇介紹,去年10月底至今年4月,技術團隊對“發現”號進行了一次徹底大檢修,幾乎拆成一個個零件進行檢修、維護,再重新組裝,有效根治了潛水器的潛在故障。


科考隊員周文早(後)和同事討論“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的維護保養方案(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發現”號團隊還通過精細化保養,讓故障率大幅降低。“每天潛水器回收上來,我們要至少進行三至四小時的保養維護,更換液壓油、打磨除銹等等,盡力讓潛水器保持在最好狀態。”周文早説。

為更好地滿足科研需求,“發現”號團隊還對潛水器進行了多次技術創新。例如,他們將取樣箱從手動開關變成液壓開關,採樣效率更高。今年,他們又根據科學家意見,在發光二極管(LED)燈基礎上加入鹵素燈,實現冷暖燈光配合,讓拍攝的海底樣品照片更為真實。目前,與“發現”號配套的取樣和實驗設備達30多種。


科考隊員對“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進行維護保養(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頻頻為“發現”號團隊點讚。他説:“本航次‘發現’號在前7個潛次就獲得了360個巨型動物標本,而且是精準採樣,非常難得。整個ROV團隊技術越來越嫻熟,配合越來越默契。”

ROV是水下機器人的一種,它與母船之間由一根纜線相連,這根纜線負責給潛水器供電,傳遞操控人員指令、視頻畫面和潛水器狀態信號等。ROV廣泛應用於海底資源勘探開發、海底設備維護維修、水下搜救以及科學考察等。

“發現”號是一台科考型ROV,最大作業水深4500米,至今已下潛218次,水下作業時間超過2000小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