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湖北:數千年的荊楚文化精粹在校園流淌

2019-06-08 19: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6月8日電(記者 喻珮、皮曙初)精緻曼妙的楚式漆器、紋飾流暢的倣古青銅……具有荊楚特色的“非遺珍寶”在校園內逐一呈現;曲水流觴、青瓦白墻,融匯古今的楚式“居民院落”裏蘊含著師徒相教的口傳心授。

這是位於古時楚國都城、今日湖北荊州的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能傳承院,它不僅是一所職業教育學校,也是中外遊客慕名前來“打卡”的景點,觀眾在此可盡覽楚地的非遺精粹,欣賞傳承人的絕活表演。

傳承院內共展示8項國家級、39項省級非遺項目,包括漢繡、磨鷹風箏、雕花剪紙、榫印木雕等。楚式漆器當屬其中最具荊楚特色、製作難度最高的非遺項目之一。記者步入一間寬敞的楚式漆器陳列館,各類倣古漆豆、漆碗、漆盤、漆奩等小型漆木器,以及鼓、琴、排簫等樂器依次排開。尤其荊州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虎座鳥架鼓的複製品,吸引南來北往觀眾的目光。

入夏后的湖北,潮濕悶熱。但正是這裡特殊的氣候環境,孕育出最適宜製作漆木器的原材料——天然生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地,漆樹茂然生長,漫山遍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大漆在華夏沿用已久,天然漆為楚人所用,調劑髹涂之間,浪漫綺麗的楚文化呈現在一件件木漆器上,曾風靡于王室,也流傳于百姓。而還原戰國時期楚氏漆器的精妙之處是現代非遺傳承的關鍵所在。

楚式漆器髤飾技藝傳承人鄒德香自1961年學習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率先在傳承院嘗試“師帶徒”。他告訴記者,楚式漆器製作一直沿用從鄂西採集而來的天然漆液,從木胎雕刻,到數十遍的髹漆,以及少則十幾遍、多則幾十遍的磨光過程,當代髹漆技藝力爭還原2000多年前楚墓中出土器物的樣貌。

據了解,截至目前,這座超過1.3萬平方米的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心,已建成荊楚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楚式漆器髹飾技藝保護利用設施等完備的教學和展示空間。最初,學生可通過選修課、興趣班的形式學習非遺技能。直到去年,學校正式成立非遺專業,定向培養學生。

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能傳承院院長許小蘭介紹,學院設置非遺通識教育課程,包括6個理論課時、10個體驗實訓課時,讓學生深入了解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感受非遺傳統技藝,增強學生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自覺性和社會責任感。

走進一間間工作坊,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而悠長。16歲的成亞萍獨坐在桌前,手持筆尖炙熱的烙畫筆,反復練習葫蘆烙畫技藝。她已經可以脫離草稿,在葫蘆上直接烙畫、自由創作。

“我學的是護理專業,最開始對葫蘆烙畫非常感興趣,有時間就來跟著張遠龍老師學畫一兩個小時,現在我已經決定以此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成亞萍説,她希望可以一直畫下去,有一天能超越師父。

和“葫蘆烙畫大師工作坊”的規模類似,傳承院目前共吸引20位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能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簽約入駐,配套建立了20個集非遺保護、傳承、教學和生産為一體的工作坊。楚式漆器髤飾技藝、青銅器鉛錫刻鏤技藝、漢繡技藝等荊楚非遺項目,均在傳承院有了自己的“陣地”。

近年來,大師們累計親授和培養近千名學生,其中部分學生經過持續4年的刻苦研習,掌握了非遺傳承技藝的核心技藝,得以真正延續非遺生命。

一些極具荊楚特色的非遺項目也已走出“深閨”,甚至在米蘭世博會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中得以展示,吸引海內外收藏者詢價、購買。比如,依託于國家級非遺項目鉛錫刻鏤技藝而製作、複製的青銅器,以及基於楚式斫琴技藝而製作的古琴,均由指尖的“小手藝”變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生意”。

據了解,從傳承院內“走出去”的頗受歡迎的越王勾踐劍的仿製品售價高達數萬元;一件製作週期長達半年的精美古琴最高甚至可賣到數十萬元。由此一來,更多優秀的非遺學生也被吸引留在傳承院精耕細作,傳承傳播。古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實用主義精神在當今的楚地流淌蔓延、生生不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