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唐山海洋牧場修復渤海生態“海底荒漠”變“綠洲”

2019-06-11 09: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石家莊6月11日電 題:唐山海洋牧場修復渤海生態“海底荒漠”變“綠洲”

新華社記者曹國廠、李來房、高博

渤海是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匯聚的半封閉內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多年來,由於過度捕撈、陸源污染等原因,一些海域出現“海底荒漠”現象。不過,一項旨在修復渤海近海海域生態的試點項目啟動10多年後,消失多年的當地魚類物種,又回到了唐山祥雲島海域。

有著1500多人口的唐山市樂亭縣撈魚尖村,幾乎家家從事漁業相關産業。村裏一位80多歲的張姓老漁民告訴記者:“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一次海能撈3萬斤蝦皮。到七十年代,一網還撈過5000多斤對蝦。平魚、鏡魚、鰨目魚是渤海灣最好的三種魚,黃花魚、帶魚也很多,但這些魚前些年幾乎絕跡了。”

為恢復渤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以建設人工藻礁為突破口,營造貝藻礁生態系統,10年來在祥雲島4000畝海域內累計投放人工礁石構件77萬立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海參、螃蟹、石斑魚等魚類年産值達3000萬元,實現了海洋生態與海洋經濟共贏。目前正計劃在2萬畝海域進行擴建。

專家表示,唐山海洋牧場通過人工投礁,在礁體上生長馬尾藻、剛毛藻、海膜、孔石莼等“海底森林”,集聚了大量魁蚶、石斑魚等多樣性生物。藻類生長和濾食性魚類生存,會減少海洋中氮磷污染,而底棲貝類又能有效降低水體中的懸浮物及藻類,達到凈化水體的功能。

唐山海洋牧場負責人張振海説,唐山海洋牧場建立之初,就以“海洋修復為宗旨”,定位於“蠣藻礁生態系統”而非“人工漁場”。我們希望做的,是對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根本修復,從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和平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介紹説,我國海洋農牧化概念提出較早,早在1965年就有專家提出對海洋實行農牧化管理。

專家稱,從1970年至2000年是海洋牧場建設試驗期,2000年至2015年是建設推進期,2015年至2020年是建設加速期。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海洋牧場233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86個,絕大多數採用的是人工魚礁加增殖放流的管理模式。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許敏博士曾長期在唐山海洋牧場跟蹤研究,他説:“唐山海洋牧場人工礁區內生物量是非礁區生物量的30倍以上。在礁區內發現了已經消失十來年的渤海本土魚種,綠鰭馬面鲀、牙鲆等,當地漁民在附近海域還觀察到成群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嬉戲追逐。”

撈魚尖村80多歲的老漁民説:“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消失多年的魚類重返渤海灣,真是一大幸事!”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海洋牧場依託現有資源大力發展休閒漁業,目前有17艘漁船加入休閒漁業船隊,每艘船上有六七名工作人員,他們大多是以前的漁民。

作為第一批轉為休閒漁業的漁民,52歲的楊興武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打魚的時候,每天起早貪黑,碰到大風浪還有生命危險。”他説,“現在做休閒漁業,工作安全還有規律,一年能掙十多萬元,收入翻了一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