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小村落 大能量——湖北秭歸建設“幸福村落”促鄉村振興

2019-06-18 14:2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6月18日電 題:小村落 大能量——湖北秭歸建設“幸福村落”促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李思遠

地處三峽庫首的湖北秭歸是集老、少、邊、窮、庫、壩區于一身的山區農業大縣,山高人稀、村落分散、組織薄弱,鄉村治理難題多。近年來,秭歸開始持續推進“幸福村落”創建,把行政村劃小為“村落”小單元,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逐步推動鄉村向法治和德治發展,不僅破解鄉村管理薄弱難題,還實現了鄉村産業振興、文明風氣轉好的跨越。

自治打通鄉村治理之路

高山之上的水田壩鄉王家橋村有4000多畝柑橘,因缺乏通路,柑橘只能一簍一簍背出山。但正是這麼一條對群眾有利的公益路,卻遲遲修不通。當了30多年村幹部的向富柱回憶説:“村民們都只考慮自身利益,徵地、砍樹補償50多萬元,磕磕絆絆只修了1.7公里斷頭路。”

王家橋村遭遇的背後是當地鄉村治理的困局:合村並組之後,基層管理渙散,群眾難組織、公共服務難到位。“當時,三五個村幹部,管理著幾千名村民,往往力不從心。”秭歸縣委組織部組織科長周錦程説。

2012年,秭歸縣針對這種情況,開始探索“幸福村落”建設,將行政村按照“地域相近、産業趨同、群眾自願”的原則劃分為“村落”的新自治單元,形成“村黨組織—村落黨小組—黨員”和“村委會—村落理事會—農戶”的雙線運行、三級架構的治理機制,將治理力量下沉到底。

秭歸縣民政局局長張峻峰説,全縣186個行政村、1152個村民小組被因地制宜地劃分為2035個自然村落。村落內設立了村落理事會,由“二長八員”組成,即黨小組長和村落理事長,經濟員、宣傳員、幫扶員、調解員、管護員、環衛員、張羅員、監督員。

“‘幸福村落’的建設,增加了鄉村治理的抓手,組織人員成倍增長;同時,村落重大事務改為理事會召集村民協商解決,群眾自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調動起來。”王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杜海林説,2013年以來全村修了7條12公里果園路。“不存在徵地補償,村民資金自籌、用工分攤,村幹部也不像以前勞神費力了”。

法治立起鄉村治理準繩

“幸福村落”建設提升了鄉村基層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秭歸縣近年又大力充實基層治理的法制建設,用法律給基層治理保駕護航。

2018年8月21日,酷熱難擋。一場別開生面的巡迴法庭在楊林橋鎮鳳凰嶺村村委會門口開庭。80多歲的老人王永蓮有6個子女,但這些子女間對老人的贍養問題卻相互推諉。村幹部與縣司法局派駐的村級法律顧問聶浩得知此事後,決定走訴訟程序幫老人維權。經過巡迴法庭約兩個小時審理和調解,老人的子女最終一致表示積極履行贍養義務。

自開展鄉村治理法制建設以來,通過農村家庭贍養問題專項治理,秭歸縣共排查化解農村家庭贍養問題案件總數240件,還處理村集體三資清違糾偏1510件。

秭歸縣司法局工作人員顏道紅介紹,2015年3月以來,秭歸縣採取以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方式,組織全縣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與轄區186個村委會對接簽訂了村級法律顧問合同,實現了村級法律顧問制度全覆蓋。

顏道紅説,這些法律顧問定期要進村入戶,開展矛盾化解和法律援助的同時,指導村級制訂村民公約、規章制度、法律文書,為村(社區)委會的經濟、民事行為進行清違糾偏,進行法律大體檢。

茅坪鎮陳家壩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傅先新説,法律顧問進村後,村裏法治意識日益濃厚,一批疑難問題得到化解。現在,一旦有集體經濟活動或村民發生糾紛,都會第一時間進行法律諮詢。

德治送來鄉村治理新風

夏季的正午十分燥熱,楊林橋鎮響水洞村村民秦曉東正頂著烈日打場。山坡上,前年栽種的脆紅李已經挂果;院子裏,新蓋的二層小樓即將完工。“此前因患病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今年,女兒研究生畢業了,村落理事會也決定在脆紅李産業之外,發展鄉村旅遊,我就把新房蓋起來搞農家樂。”秦曉東説。

不等不靠不要,秦曉東只是秭歸眾多自強不息、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代表。近年來,秭歸縣以“立壯志,改陋習,樹新風”為抓手,踐行“禮、信、孝、善、勤、簡”的文明新風,用德治給“幸福村落”塑形鑄魂聚力,構築起村民的精神。

漫步在秭歸鄉村,只見天藍水碧,村容整潔。在村落黨小組帶動、村落理事會督促下,各村衛生狀況大為改觀。陳家壩村還專門建立社工組織,解決村民公益服務問題。

65歲的徐祖望是村裏“夕陽紅”社團的領袖,負責組織志願者為村裏老人提供服務。他告訴記者,以往的志願服務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以持續。現在通過“立壯志,改陋習,樹新風”活動,村民的覺悟不斷提升,村裏還專門出臺公約把公益活動積分與低保評定、文明表彰等挂鉤,村民做公益已經成了一種時尚和習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