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水塘裏的致富經

2019-06-19 18: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天津6月19日電 題:水塘裏的致富經

新華社記者郭方達、黃江林、張彥

“我幹水産20多年啦!”1971年出生的何新華是天津市北辰區辛侯莊村很早就從事水産養殖方面的能手,守著水塘,他硬是摸索出了一條水産養殖的好路子。如今通過建立合作社,他讓越來越多的農戶也念上這致富經。

走進益多利水産品合作社,總能看見何新華忙碌的身影,這位“農技帶頭人”很少休息,為的就是讓農業生産技術産生的效益,能真正落到農戶手中。

20世紀90年代,何新華便跟著養殖戶四處考察學習。適逢國內水産養殖行業高速發展時期,何新華便走在了引進南美白對蝦的前列。

但彼時水産養殖還是“孤軍奮戰”的局面,這就帶來了幾個問題。

一是由農戶跑區選苗就要耗費上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大耽誤了農業生産時間。二是單個農戶相對育苗商而言缺乏議價能力。三是各家各戶的培育情況也不盡相同,出蝦的季節,質量參差不齊,忙活小半年下來,賠的人多掙的人少。

“大夥一起幹!”因養殖技術過硬、從業時間長,農戶們紛紛聽取了何新華的意見。何新華告訴記者,儘管合作社是2008年才成立的,但農戶們“抱團取暖”已有好些年頭了。

帶著農戶們集體選苗、集體購買、集體培育、集體銷售……解決了“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問題,村裏的水産養殖戶漸漸多了起來。

但養殖技術的不統一、不規範,導致許多新入社農戶儘管拿到好蝦苗,增收仍面臨困難。

通過學習考察,他引進了“小棚屯養”技術並加以改進,引入蝦苗後在棚內進行數次鹽度成梯度逐漸變化的水質淡化培育,再放入天津的本土水域中飼養。

“十幾天的淡化過程可以把原先三成左右的成活率提高到八成,如果進行二次淡化培育,這個數字可以上升到九成,一畝水塘平均增收3000元。”

就是這麼一件好事,推廣起來卻遇到了阻礙。

“一個大棚的搭建成本怎麼也要五位數,那時候村裏許多養殖戶虧了錢,誰都不願嘗試。”

無奈的何新華拿出自己的積蓄:搭建大棚一律額外補貼5000元!這才讓十幾個膽大的農戶開始了新技術的引進。

效果立竿見影,當年出的蝦量大質優,這十幾戶的銷售額達到了上千萬元。

為了更好地提供技術服務,何新華牽頭建設了一家技術服務站,與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既作為高校學生的實訓基地,又能夠給農戶們提供上門技術指導,同時設立了下屬的小藥廠,用以生産相關的水産養殖生物製劑。

此外,對於缺乏資金卻想入社的貧困戶,何新華出錢、出苗、出服務,“先養著,等有了成效再還不遲”。

一年下來,合作社要墊付5000余萬元,但看見村民們增收,何新華心裏卻是説不出的高興。

農戶自力更生,但也離不開地方政府對於農戶的補助,以合作社所在的北辰區為例,2018年以來,區內推廣農業主導品種9個、新技術9項以上,落實農業保險補貼359萬元,農機購置補貼271台套、247萬元,糧食補貼10.12萬畝、961萬元,耕地質量提升補貼143.29萬元。

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跟著何新華外出考察學習,“技術致富”已經成為許多農戶心裏的共識。

北辰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區內以現有培訓基地為基礎,加大中專學歷教育、農業實用技術、新型職業農民等專項教育培訓工作力度。年內計劃完成中專學員畢業考核20人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60人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0人次、各類農業技術及安全培訓不少於1000人次。

“鼓勵農業技術人才‘走出去,學回來’,真正把農業技術播撒到田間地頭。”該負責人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