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從江西、廣西一線實地看氣象預報預警

2019-07-19 18: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從江西、廣西一線實地看氣象預報預警

新華社記者 高敬

小路上隨處可見從山上衝下來的石頭,一些木質老房子大半截被淤泥掩埋,有的磚墻被衝塌了一半,墻上齊腰高的泥水印記清晰可見……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全州龍水鎮井門前村看到的景象。

這個村子6月9日淩晨發生山洪泥石流,22座房屋被毀,50座房屋被淹。由於氣象預警及時,250名群眾提前轉移,沒有人員傷亡。

氣象預報預警是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如何進行精確預報,預警信息如何及時傳遞給群眾,如何減少甚至避免人員傷亡?記者日前隨中國氣象局赴江西、廣西等地進行了採訪調研。

抓好“最後一公里”,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想起一個多月前的那個清晨,井門前村村民蔣利秀仍心有餘悸:“從沒見過那麼大的洪水,房子兩邊就像河一樣……”

當時她家的房子已經泡在水裏,她和丈夫正想辦法排水,就看見後面山上洪水裹著樹枝、磚頭還有上面倒塌房屋的傢具、電器等衝下來。她接到村支書蔣吉富的電話,電話裏喊著“家裏什麼東西都不要管,人先出來”。蔣利秀一家順著旁邊墻上一個缺口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蔣吉富是村支書,也是一名氣象信息員。山洪暴發前的6月8日深夜,他接到龍水鎮鎮長打來的電話,提醒他夜裏會有暴雨,容易發生地質災害,要做好值班和巡邏工作。

雨一直下。夜裏一點多開始,蔣吉富每隔一小時就去村口小河邊巡查一次。他接受的培訓知識告訴他,河水從清水變成渾水、泥巴水,就是危險的信號。

天色濛濛亮時,他看到河水顏色不對勁,必須轉移!鳴鑼、敲門、打電話,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

在蔣利秀一家行動的同時,蔣吉富和其他十幾個鄉親敲著鑼挨家挨戶地通知大家轉移。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不想離開家,也被人背出來了。

“群眾剛轉移完,最大的一股泥石流就下來了。”蔣吉富説。

目前,全國像蔣吉富一樣的氣象信息員有幾十萬名。在一些地方,氣象、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對氣象信息員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培訓。這些信息員奔走在氣象防災減災一線,使災害預警信息發佈不斷突破“最後一公里”,切實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及時預警,發揮“消息樹”“發令槍”作用

250名群眾之所以能安全轉移,不僅依靠認真負責的氣象信息員,依靠日常防災避災知識,也得益於氣象部門前期預警及時。

今年,南方地區強降雨頻發。廣西桂林“晴不過三日”,6月降雨量比常年偏多45%,7月初的一場雨降雨量超過600毫米。江西6月以來的平均降雨量比歷年同期偏多近七成,7月以來的降雨量比歷年同期偏多兩倍多。

很多地方的土壤含水量早已飽和,強降雨加重了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需要提前採取措施,最大可能降低群眾生命財産損失。氣象預警這棵“消息樹”發出信號,各部門都會迅速行動起來。

江西省實行防禦暴雨山洪提前轉移聯動機制,即預計未來24小時有區域性暴雨時,啟動6小時滾動降雨預報,必要時再加密預報;省防辦根據降雨落區預報和前期降雨情況,部署各項防禦工作,並以縣為單位確定防禦重點區域,安排提前轉移準備。僅在今年6月,江西省就根據預報預警信息下達了提前轉移準備指令7次,實際提前轉移人數超過4萬人。

“每次強降水天氣過程來之前,氣象局會提前將預報情況在氣象災害防禦微信群發佈,我們雙方進行會商後,確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強度和落區,及時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向社會發佈。”江西撫州市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一名負責人説。

在廣西、江西等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均可實現信息全網發送,群眾最快幾分鐘、最慢也能在幾十分鐘內收到提示短信。同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也成為預警信息發佈的有力工具,農村偏遠地區還設置了大喇叭,及時對群眾廣播相關預警信息。

精準預報,下好防災減災的“先手棋”

“發暴雨黃色預警吧!”記者見到江西省氣象臺副臺長、首席預報員張瑛時,他正在電腦前做未來幾天的雨量分析。

及時準確的氣象預報,再疊加上地質、人口、水文等信息,將為防災減災的各項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是防災減災的“先手棋”。

張瑛説,由於今年副熱帶高壓不是很穩定,在降雨的落區預報中很難把握,有可能出現偏差。

為此,江西省氣象臺實行了首席預報員聯合會商機制,在判斷有難度時,將4位首席預報員集合起來,形成綜合意見確定最終的降雨落區預報。同時,氣象部門還通過加強短時臨近監測預警,結合雷達、衛星等科技手段,一旦發現雨帶離預報有偏差,及時進行訂正,使預報更加精準。

廣西桂林發佈重大氣象信息專報要求提前2天以上,以讓政府部門儘早決策,早做準備。

“但越是臨近,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才越高。”廣西桂林市氣象臺臺長李向紅説,提前做出判斷既需要大量的技術數據支撐,也需要預報人員的豐富經驗。眼下,政府和群眾對天氣預報的要求都在提高,還會提出一時一地的精細化預報需求,這正是未來預報工作努力的方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