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省全面取消養老機構審批制

2019-08-07 09:11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降低準入門檻,激活市場春水 ——
我省全面取消養老機構審批制

省民政廳和省市場監管局近日聯合下發《關於做好養老機構登記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今後,各級民政機構不再受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申請,民資進入養老市場將更方便快捷,對養老機構的監管也將從源頭管理轉向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取消審批制實行備案制

《通知》明確,全省民政部門不再實施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各市場主體法人登記後即可開展養老服務。擬設立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的,依法向所在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民辦非企業法人登記;擬設立經營性養老機構的,應當在市場監管部門辦理登記,業務範圍統一核定為“機構養老服務”;擬設立公辦公營養老機構且符合《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的,向編制部門申請事業單位設立登記。取消許可後,舉辦者應于法人登記完成後10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民政部門進行備案。

自接收養老機構備案之日起,養老機構所在地民政部門即對該機構開展日常監管,確保入住老年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民政和市場監管部門信息共享與聯合監管機制,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推進養老服務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失信聯合懲戒和養老服務黑名單制度,對於失信被納入黑名單的養老機構實行重點監管,提高養老機構失信成本。

《通知》還指出,要提高服務便利化水平,落實“首問負責制”,優化養老機構登記流程,推進申請登記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最大限度方便申請人辦事,並及時主動推送養老服務扶持政策措施清單和養老機構相關標準指南。

審批取消了,之前出臺的一些扶持補貼政策會不會不執行了?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省級層面正在積極推動《江蘇省養老服務條例》相關條款的修改,將及時修訂完善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與許可管理直接相關的配套政策,確保不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造成政策斷檔。

把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

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省份,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805.3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3.03%。由於養老需求迅速增加,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起兜底作用的公辦養老院已難補齊養老服務的巨大缺口,養老服務業短板也很明顯:護理型床位“一床難求”、專業人才缺乏、農村敬老院和小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不高、服務欠缺標準化等,構建良好的養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動養老事業和産業發展迫在眉睫。

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實行養老機構登記備案制和部門綜合監管制度。至此,“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時代畫上句號。

專家認為,此舉將激活養老市場的“一池春水”。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杜景珍表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大轉變,可以有效補齊養老服務不足短板,更好地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把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

隨著政策利好信號的持續釋放,國內外許多知名養老企業在江蘇佈局高端養老項目。地産、餐飲、醫療、科技等新元素不斷嫁接融合,養老服務含金量也隨之提升。據統計,“十三五”前三年,省級財政安排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超24億元,帶動市縣財政投入超50億元。省國開行發放政策性貸款超10億元,全省累計撬動社會資本超240億元。目前全省已建成養老床位65.2萬張,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床位佔比超六成。

寬進嚴管助推“量質齊升”

準入門檻降低後,養老服務質量會不會因此打折?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取消前置審批不是説不監管,市場監管任務應該比過去更重。今後的重點在於養老機構日常經營活動中的“過程管理”,對養老機構實行“寬進嚴管”。

今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養老機構的指導、監督和管理,發現養老機構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産安全風險的,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屬於建築、消防、食品衛生、醫療服務、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的,應當及時抄告住房城鄉建設、應急管理、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部門,並積極配合做好後續相關查處。情節嚴重的,應當及時告知登記管理機關,由登記管理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乃至吊銷登記證書。

業界普遍認為,養老機構監管應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為中心和主線,在養老機構質量標準體系之上進行等級劃分與評定。去年,全省範圍內針對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對各養老院進行了逐一排查治理,共整治安全隱患6.7萬多處,依法取締、關停、撤並270多家不具備整改條件的養老機構,全省養老機構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審批取消後,所有養老機構都要接受等級評定,評定結果將作為質量認定、收費標準、補貼發放的重要依據,以評估促進管理。民政部門將構建全領域、多層次、專業化的養老服務監管體系,將機構養老、居家和社區養老、日間照料、助餐服務等全面納入監管範圍。養老服務領域也要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並探索可視技術等手段加強監管。(記者 唐悅)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