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産業扶貧注入科技動力——全國農業科教系統助力脫貧攻堅綜述

2019-08-09 11:46 來源: 農業農村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8年,國家鴿業科技創新聯盟在河北阜平的精準扶貧項目——“阜平硒鴿産業富民示範項目”實施投産。鴿産業精準扶貧通過引進龍頭企業開展“科技聯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每年向1.2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1470萬元。

放眼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貧困戶增收致富,産業做大做強的背後,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組織全國農業科教系統12萬科研教學人員、54萬農技人員,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全國832個貧困縣組建了4100多個産業扶貧專家組,全面實施特聘農技員全覆蓋和貧困村農技服務全覆蓋,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業産業質量效益、貧困群眾致富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盡銳出戰,專家幫扶激活産業發展新動力

甘肅省威寧縣農民通過種植馬鈴薯人均收入增加1690元,馬鈴薯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金蛋蛋”,貧困群眾為這個被曬得黝黑馬鈴薯女專家金黎平豎起了大拇指。馬鈴薯主要種植在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農作物。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帶領體系長期致力於馬鈴薯科技扶貧,將馬鈴薯産業發展為貧困地區的特色産業。

治病找病根,扶貧要找“貧根”。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良種缺乏、品質不優、缺少適用性技術、産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農業農村部依託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組織全國農業科研力量,找準貧困地區特色産業存在的科技瓶頸問題,全力提高産業扶貧實效。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位於四川西南部大涼山腹地,全縣295個村(社)有貧困村27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9.7萬人。國家燕麥蕎麥産業技術體系提出“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用、助推農家富、帶動産業興”的扶貧思路,助力將苦蕎發展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支柱産業。體系試驗站通過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篩選出適合美姑種植的優良品種,建立州、縣、鄉三級良繁體系,良種覆蓋率顯著提高,改變過去撒播、不施肥、盲目施農藥的粗放種植模式,推廣以小窩點播為核心的綠色栽培技術,帶動全縣10萬畝春蕎單産由原來的畝産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目前,苦蕎産業已成為美姑農業支柱産業,春秋兩季年種植面積18萬畝,總産2.7萬噸,産值1億元,一座座彝家村寨結出了科技扶貧的碩果。全方位引導農民增産增收,讓美姑縣貧困農民感受到體系濃濃的扶貧情,難怪彝族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瓦吉瓦”(了不起)!

“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深度貧困地區産業扶貧薄弱環節和發展需要,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摸清“三區三州”貧困縣産業實際,選配管用農業科技專家,組建了544個産業扶貧科技服務團和技術專家組,實現“三區三州” 165個貧困縣專家技術指導全覆蓋。專家們針對深度貧困地區自然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符合當地産業資源環境的高效綠色種養模式和生産標準,開發簡單有效適用的“技術成果包”、“産品成果包”、“裝備成果包”。

精準服務,“手把手”教會貧困群眾致富技術

安徽省霍山縣特産的壽霍黑豬生産歷史悠久,是優良地方品種之一,受到市場追捧,不少貧困戶看到養黑豬有賺頭,但怕養不好,不懂防疫、飼料、母豬護理等知識,更缺乏市場觀念等,想養不敢養。“李站長來從豬圈設計開始,手把手教我。”養殖戶周佩傳口中的李站長就是漫水河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李炳武。“從豬圈改造、後備母豬選種到飼養技術防疫治病,一年就到我家有十幾次,還教會了我防疫注射、前腔靜脈抽血測抗體技術、選種。”

貧困地區農業産業要持續發展,離不開持續有效的技術指導服務。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貧困地區農業産業發展重要科技服務力量,2016-2018年國家累計投入16.4億元支持全國貧困縣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實現了貧困村農技服務全覆蓋。廣大農技人員風裏來、雨裏去,熱心指導、精心服務,為近年貧困地區産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支沉得下、用得上、盯得住、幫得實的農技服務“鐵軍”。

為強化邊區、山區和革命老區特色農業産業科技服務供給,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在貧困地區實施了特聘農技員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從農業科研教學人員、鄉土專家等中選聘了3000多名業務技術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作為特聘農技員。特聘農技員都是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的指導針對性強、帶動作用明顯,深受地方政府和貧困戶的歡迎和認可。

陜西省延川縣賈家坪鎮劉家河村貧困戶李水生,從2017年開始大棚果蔬種植,雖然只有一畝地一個棚,但今年春茬的西瓜和甜瓜收入了3萬元。李水生説,還想再種一茬西紅柿,預計還能再收入8000元,脫貧致富大有希望。李水生以前沒種過蔬菜,更不懂蔬菜種植技術,延川縣特聘農技員張海峽解決了他的問題。

58歲的張海峽退休前在延安市寶塔區蔬菜局工作,成為延川縣特聘農技員後,他常年在賈家坪鎮駐點。在很多貧困戶眼中,張海峽不僅是農技員,更是“活財神”。人工授粉有何技巧,移栽如何講求深淺,看似簡單的技術卻非常實用,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品質提升産量增加,經過張海峽的指導,賈家坪鎮貧困戶試種甜瓜都獲得了豐收。李水生説:“我們農民就喜歡像張老師這樣的土專家,越土越管用,真能幫我們脫貧致富。”

授人以漁,切實提升貧困戶“造血”能力

培育有致富能力的農民是解決貧困的長久之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鄉木納爾村的艾合提熱木.艾買爾正是教育培訓的受益者。她積極參加地、縣兩級舉辦的農民教育培訓班,認真學習溫室蔬菜種植技術,把科學技術靈活運用在實際操作中,短短幾年時間,她就成為了當地科技致富的能手。在她的帶動下,全鄉掀起了蔬菜種植的高潮,帶動更多的貧苦戶走致富之路。

農業農村部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民教育培訓支持力度,2017年來,農民教育培訓圍繞産業扶貧,累計投入近17億元,面向扶貧帶頭人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圍繞當地主導特色産業開展專項技能培訓,已在720個國貧縣和331個省貧縣培養産業扶貧帶頭人48.4萬人。

各級部門把培訓課堂辦在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生産現場,在看中學、在學中乾、在幹中學。對不能離開家庭生産生活的農村婦女和留守老人等,組織培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面對面講,手把手教,幹什麼培訓什麼,培育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本土化的脫貧帶頭人,提高了當地産業發展水平和貧困群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明兩年全國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剩下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難啃的硬骨頭。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説,科技作為産業扶貧的重要和關鍵因素,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全國農業科教系統將繼續充分發揮從事農業、貼近農民、靠近農村的優勢和特色,將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的科技服務送到貧困地區,助力産業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