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根“紅軍粉”牽出致富路

2019-08-12 14: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在晾曬“紅軍粉”(8月11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收取晾曬好的“紅軍粉”(8月11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在製作“紅軍粉”(8月11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收取晾曬好的“紅軍粉”(8月11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在製作“紅軍粉”(8月11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的村民在碼放“紅軍粉”(7月25日攝)。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的美譽。1935年8月,長征途中的紅二十五軍進入西吉縣休整,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教會了當地村民利用馬鈴薯製作粉條的技藝並傳承至今,當地群眾把這種粉條稱之為“紅軍粉”。

如今,小小的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紅軍粉”成了村裏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粉條産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新華社發(楊植森 攝)

3.jpg3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