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白山松水奮力開啟全面振興新征程——新中國成立70年吉林轉型發展紀實

2019-08-13 14: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春8月13日電 題:白山松水奮力開啟全面振興新征程——新中國成立70年吉林轉型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 陳俊、姚湜、段續

巍巍長白山,見證著黑土地上70年的滄桑巨變;浩浩松江水,聆聽著時代進步的強音新曲。

作為工業基地,從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到領跑全球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國之重器”從吉林走向世界;作為科技高地,從新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到我國第一顆商用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現代化建設總有“吉林科技”;作為糧倉重地,從平均百億斤産量躍升到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吉糧”豐富著百姓餐桌。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廠區(資料圖片);下圖為2019年6月12日無人機拍攝的一汽廠區全景(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新華社發

70年長路漫漫,70年砥礪奮進。如今,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吉林聚焦體制機制創新、産業結構調整、綠水青山保護,努力成為創新樂土、産業高地、生態寶地,開啟全面振興新征程。

從創業熱土到創新樂土 改革重塑發展環境

1953年,林水俊從清華大學畢業,來到新成立的第一汽車製造廠。“我以為一汽應該有巍峨的廠房,然而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地。”林水俊並沒有失望,作為我國第一座汽車廠的第一批技術員,他心裏充滿了自豪。

那一年,一大批“一五”大項目在吉林開始興建。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裏,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在黑土地上盡情揮灑青春的汗水。

工人們沒見過汽車,拆掉樣車沒日沒夜地研究零件,打磨配套;為了趕工期,大家吃住在車間,日夜連軸幹。吉林大地成為新中國的一片創業熱土。

時光荏苒,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吉林和其他老工業基地一樣,因體制機制等因素一度陷入困境。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使吉林再次迎來發展新機遇,借助改革,這裡正在成為新的創業樂土。


在長春北湖科技園,工作人員為創業者介紹園區情況(2016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2018年,夏志平帶著便攜式體外診斷儀項目來到長春北湖科技園開始創業。通過一滴血就能迅速檢測出病毒感染強度,這一技術國內領先。夏志平深切感受到吉林軟環境的變化,這也是促成項目在吉林落地的重要因素。

夏志平團隊不僅“拎包入駐”了現成的辦公室,北湖生物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實驗設備也供其使用。公司用一年多時間就生産出實驗室試製産品。

自2014年9月開園運營以來,北湖科技園已經吸引各類科技型、雙創型企業360家。“我們將北京中關村孵化經驗全盤引入,這裡就是長春的中關村。”北湖科技園總經理喻專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進行營商環境改革。全省深入學習借鑒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等“放管服”改革成功經驗,印發了《全面推進“只跑一次”改革實施方案》,把該下放的權力下放到離群眾、離企業最近的地方。

過去辦一件事得查詢各種流程,現在網站上一目了然;過去辦理手續需要一週,現在到政務大廳幾分鐘就可以辦好;過去申報材料需要分部門逐級申報,現在統一匯總一次性辦理……

企業辦事效率迎來大提速。目前吉林省企業開辦時間由11天壓縮到3個工作日,不動産登記工作效率排名全國第二位。

改革也為吉林全面開放打開了新空間。吉林重新審視地處東北亞區域中心的獨特地緣特點,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中定位和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向東、向南、向北三個方向並進。並充分借助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載體,利用東北亞博覽會等平臺,吸引國內外資本“闖關東”。

近兩年來,華為、浪潮、科大訊飛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爭相在吉林佈局,德國大眾、韓國三星、日本豐田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來吉林洽談。今年上半年,吉林省項目到位資金1150.38億元,同比增長34.55%,企業類市場主體增長了14%。

從奠基者到排頭兵 産業蝶變引領振興路

翻開塵封的歷史檔案,作為老工業基地和糧食基地,吉林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眾多“第一”,奠定了新中國汽車、化工、軌道客車、電力、光學儀器的基礎,成為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奠基者。

在新的歷史發展條件下,昔日的奠基者,借助産業升級的新力量,積極推進汽車智慧製造、先進軌道裝備、商用遙感衛星以及現代農業發展,颳起“數字吉林”浪潮,促動老工業基地從“傻大黑粗”向“高精尖新”躍進,努力成為新的排頭兵。


這是由“吉林一號”遙感衛星拍攝的吉林省長春市夜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15年10月,第一顆“吉林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19年6月,第13顆“吉林一號”衛星從海上升空。相較于傳統的500公斤重的衛星,新發射衛星僅有40公斤重,成本也由1億多元下降到了800萬元。

吉林小衛星産業的發展,植根于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為衛星配套的光學成像技術。從研發配套設備到生産衛星主體,吉林老工業基地實現了一個“數字蝶變”。

如今,吉林有了一個新標簽——“衛星省”。小衛星背後,是吉林省航天信息産業蓬勃發展的支撐。27家企業、2所高校、8家研究所組成航天信息産業聯盟,相關的配套企業達300家左右。


在位於吉林長春的中車長客高速動車組裝配車間裏,幾列“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進行裝配(2017年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在中車長客的高速動車組生産車間裏,一列列“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整齊列隊。“我們爭取讓中國標準引領世界。”高級工程師鄧海説。

中車長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4年的長春客車廠,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家專門製造鐵路客車的企業。如今,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中車長客的産品已出口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著在地鐵和高鐵列車領域“中國智造”的新水平。以動車組製造為龍頭的軌道列車製造産業,已在吉林隆起一條堅實的産業帶。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第一批紅旗轎車生産線(資料照片);下圖為在一汽紅旗總裝車間內,一汽紅旗職工在對生産的紅旗轎車進行靜檢作業(新華社記者 許暢 2019年4月9日攝)。新華社發

走進今年2月投産的一汽紅旗工廠新總裝車間,200多個自動巡航小車“哼著”輕快的音樂運送物料零件,它們遇到障礙物會自動停住。車間智慧化工位佔比8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今年上半年,紅旗生産整車近4萬輛,同比增長298.6%。

作為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吉林以汽車製造為引領,推動汽車産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汽車産業智慧化、互聯化、共享化。不久前,長春紅旗小鎮概念規劃發佈:將依託一汽廠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建立紅旗智慧綠色小鎮。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鎮,農民在運糧車上整理收割機收穫的水稻(2018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立秋剛過,在以水稻聞名的吉林市大荒地村,田裏鮮見人影,卻能看到不少監控器,各項數據實時傳入監控室,一目了然。企業集中流轉土地,對稻米進行深加工,打造“大荒地”品牌,農民收入連年提升。“每戶年均收入十萬元。”大荒地村委會組織委員汪晶説。

大荒地的變化,代表了吉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作為我國重要糧食基地的吉林省,正在從原糧生産向品牌打造、農産品深加工延伸,與智慧農業、網絡電商融合,加快農業經營主體改革,努力成為現代農業的排頭兵。如今,吉林農産品加工企業已經超過6500家,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産品經過加工轉化,豐富著全國人民的餐桌。

從開採資源到守護綠色 白山松水夯實生態家底

綠色生態一直是吉林的“家底”:東部長白山區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豐美……在白山松水間形成天然的生態屏障和自然天堂,成為鋪展在東北的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

新中國建設初期,廣大林業建設者使用彎把子鋸等原始生産工具,在長白山林區開始了“我為祖國獻棟樑”的行動。新中國成立以來,吉林向全國大量貢獻原木,累計生産商品材1.5億立方米。


這是在長白山林區拍攝的霧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吉林人更多地意識到良好生態是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也是最大財富。吉林在開發中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轟鳴的電鋸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打“綠色牌”、念“山水經”的創業熱潮,林業工人也從“砍樹”變成了“看樹”,生態旅遊、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返魂草,返魂草,它的全身都是寶,腳踏實地奔小康,明年再分大紅包。”這是記者在紅石林業局紅石林場採訪時聽到的一首打油詩。林場場長張寶林説:“現在一棵樹也不砍了,我們大力發展中草藥,每年收益都很可觀。”


這是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一景(5月1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更加注重綠水青山的保護和修復。吉林東部森林覆蓋率超過78%,保護的同時推進綠色轉型;中部平原地帶著力推進黑土地保護治理,築牢糧倉根基;西部鹽鹼乾旱、生態脆弱,利用河湖連通工程恢復了3500平方公里濕地……

生態好了,野生虎豹回來了,白鶴也多了。2016年7月16日,琿春市南溝屯村民楊永勝在小溪旁看見對面草叢中趴著一隻東北虎。在吉林東部,還有一些人有著和楊永勝一樣的“遇虎”經歷。權威監測數據顯示,目前至少有27隻東北虎和42隻東北豹長期活動於吉林省區域內,有5個虎家族在此生存繁衍。在吉林西部地區,如今一到秋天,就會出現百鳥翔集、人水和諧的盛景,全球90%的白鶴來到這裡棲息停留。


這是吉林省吉林市北大壺滑雪場(1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遊客在吉林市北大壺滑雪場內體驗滑雪(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吉林的冬天如今變得很火,過去的冷資源成了“熱産業”,冰天雪地轉化成了金山銀山。2018年萬科松花湖、北大壺、萬達長白山三個滑雪場接待人次在全國十大雪場中排名前列;在舒蘭市二合雪鄉等地,冰雪旅遊旺季時,經營農家樂飯店、民宿的農民,每戶收入可達十幾萬元。吉林還著眼2022年冬奧會,與北京簽署協議共謀發展,提出了“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的合作理念。

新中國成立70年,吉林成績喜人,但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壓力未減,實現高質量發展依舊需要爬坡過坎,久久為功。建設更為公平高效的營商環境、發展面向全球的高端製造産業、保護好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之下,吉林正在迎難而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