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通“血管”治“貧病”——“四好農村路”助力粵北山區縣脫貧奔康

2019-08-13 17: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8月13日電 題:通“血管”治“貧病”——“四好農村路”助力粵北山區縣脫貧奔康

新華社記者 田建川

緊鄰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卻一度是廣東省著名的“窮縣”。地處廣東北部山區的河源市紫金縣“八山一水一分田”,“路不通”曾是制約這個縣發展的“緊箍咒”。

近年來,紫金縣大力建設農村公路,疏通脫貧“血管”。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到“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如今的紫金縣,成為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美麗暢通的農村公路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山區群眾的致富之門,激發了産業活力。

路通:串聯美麗、帶活旅遊

在紫金縣鳳安鎮仁裏村,寬闊的農村公路旁,綠蔭掩映,荷塘飄香。這條名為“鳳安新村旅遊大道”的農村公路,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

幾年前,這條路卻讓人頭疼不已。村民杜碧雲説,當時的路是砂石路,很窄,會個車都要騰挪半天,下雨時泥濘不堪。2016年,當地政府對公路升級改造,修建了20公里長、8米多寬的“鳳安新村旅遊大道”,串聯起鳳安鎮的5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紫金縣鳳安鎮黨委書記羅惠珍説,新修建和升級的農村公路拓展了當地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新路。公路串聯的村子具有典型的嶺南客家風格,有茶園、稻田、果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珠三角遊客前來旅遊。光仁裏村1年的遊客接待量約2萬人次。

路好:對接市場、帶旺産業

種養業是山區縣的主要産業。過去,受制于路,紫金縣産業難以興旺,“山貨進城、網購下鄉”成為空話,更無法接受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輻射。

如今,倚靠完善的農村公路,紫金縣成功對接上了山區特色農業和珠三角的大市場。

一直在外闖蕩的張玉強2017年回到鳳安鎮的老家,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他流轉撂荒的土地,成立了鳳安錢噸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了1000畝的産業基地,産品銷往惠州、深圳和廣州等地。

“我是看著家鄉的農村公路修好了,才決定回鄉創業的。”張玉強坦言,以前,當地百香果零散種植,村裏窄窄的小路無法容下載重量大一點的貨車。折騰來折騰去,運輸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很高。現在,百香果園沿著農村公路實現規模化種植,一輛載重量4噸的貨車到廣州的運輸成本從2000元大幅降到1300元。

記者了解,在張玉強的合作社,有165名貧困戶入股分紅,並得到種植技術培訓。張玉強説,今年合作社的銷售額預計超過200萬元。

路暢:激活“造血” 脫貧奔康

路通、財通、觀念通。農村公路疏通了脫貧奔康的“血管”,也讓群眾增強了發展信心、激活了市場思路。

鳳安鎮金鳳優質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玉平今年50多歲,如今成了“微商”達人。他為自己的稻米註冊了商標,通過微商打出了口碑。除了稻米種植,張玉平還與外面的企業合作,在村裏蓋了廠房做玩具配件組裝,讓20多名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路暢了,物流方便了,我們的市場思路也得跟得上。”張玉平説。

“四好農村路”為農村地區帶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紫金縣九和鎮金光村是廣東省定貧困村,2016年前,這個村的砂石路通不了客車,後來,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駐村扶貧工作隊對全村道路進行硬底化,並且連通到每一戶的家門口。

“黨員幹部們帶頭幹,鄉親們都看在眼裏。如今,不僅村裏的公路修好了,還通上了去縣城的客車,大夥心裏熱乎乎的,很有獲得感。”金光村支部書記李碧瑤説。

記者了解,如今,紫金縣公路通車總里程3200多公里,其中,84%是農村公路。當地縱橫交錯的農村公路,正和不斷完善的高速公路、國省道一起,暢通著發展“動脈”和“毛細血管”,激活“造血”功能,為群眾奔康致富打開“山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