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住房保障,幫助百姓安居圓夢——我國住房保障成就綜述

2019-08-15 07:1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住房夢,承載著近十四億百姓對家的嚮往,織就最溫暖的中國夢。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幫助越來越多的百姓圓了安居夢,為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善約兩億人的住房條件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

住房條件的大幅改善,離不開住房保障作出的巨大貢獻。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處於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實行城鎮住房實物分配、低租金使用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受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住房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短缺問題突出。改革開放後,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住房市場化、社會化的同時,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後,數千萬城鎮職工通過購買房改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部分城鎮家庭通過在政府主導的城市建設中獲得拆遷安置房,改善了居住條件。1994年至2007年,全國共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萬套;自2008年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到2018年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計開工約7000萬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住房)1612萬套、經濟適用住房573萬套、限價商品住房282萬套、棚改安置住房4522萬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通過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等配售型保障房,5000多萬城鎮中低收入“夾心層”群體有了合適住房;上億居民“出棚進樓”……合計約2億困難群眾通過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實現了改善住房條件的夢想。

因地制宜完善保障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保障這項重大民生舉措快速推進。為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助、土地優先供應、信貸扶持、稅費減免等支持政策,大力發展保障性安居工程,統籌推進住房保障工作,全力兜底線、保基本、補好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積極協調和落實國務院關於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各地區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導;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及時安排下達中央補助資金、專項建設基金、棚改專項債券等,並加強監管,督促各地加快使用;自然資源部加大土地支持政策,並督促各地按需落實,做到應保盡保;審計部門開展專項審計,確保住房保障工作依法合規加快推進……

與此同時,地方各地黨委政府夯實住房保障工作責任,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因地制宜推進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建設,完善財政、土地、金融和稅費減免等配套舉措,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建設管理進一步規範,保障房質量安全和公平分配進一步強化。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保障房政策計劃處處長林鵬介紹,北京市已逐步建立起以“一租、一售、一補”(配租公租房、配售共有産權住房、發放租賃補貼)為主的保障房供應體系,多方式、多渠道有效滿足居民家庭住房需求,保障房制度體系更加科學、清晰、穩定。上海市建設協會副會長李東介紹,上海市目前形成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共有産權保障房和徵收安置房的“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除此之外,上海市還較大規模實施了舊住房修繕改造,在不拆除原有住房前提下,通過加固結構、完善設施、美化環境等,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

謀劃住房保障的高質量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經過持續探索和不斷投入,目前我國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同時在結合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住房保障的手段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研究員王微看來,保障性住房今後應在保基本的過程中,進一步實現質量改善、綠色環保、配套齊全,讓百姓住得更加安心、舒適和體面。

她同時指出,由於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週期長、回款慢、盈利空間小,為了增強保障可持續性,必須進一步調動社會資金積極參與,同時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穩步實施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民心工程,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記者 邱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