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科技創新的強國動力更強勁

2019-09-23 07:42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年間,中國從起初的一窮二白,發展成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動力是什麼?是科技創新。

7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下,中國已經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展望未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走上強國之路,顯然還是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讓科技創新的強國引擎更強勁。

攀登者:

勇攀高峰,奠定國家強盛之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輝煌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志存高遠的科技事業攀登者的努力。正是他們前赴後繼、不畏艱險地勇攀科技高峰,才奠定起國家的強盛之基。

70年來,攀登者們以創新鑄劍,有力支撐起民族脊梁。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重大科技工程,突破了技術封鎖,彰顯了中國力量;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鐵基超導等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新智慧,産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力;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戰略前沿領域,中國人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與世界科技強國同臺競技。

各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2018年,全社會R&D(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近2萬億元,與GDP之比為2.18%;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穩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穩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數據顯示,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排名已升至第14位,是中等收入國家中唯一進入前30名的國家。

70年來,攀登者們以創新鑄業,福澤遍佈于産業民生。

雜交水稻、高速鐵路、新藥創制、氣象預報、防災減災、污染防治……中國的科技事業在服務於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醫等實際需求中不斷發展壯大。僅以種業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共保存了49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育成主要農作物品種2萬餘個,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6%,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産貢獻率達到43%;雜交水稻在國內推廣15億畝,累計增産1.4億噸,在國外年種植面積達9900多萬畝。

科技創新給中國經濟裝上了強勁引擎。2018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5%。198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到了2018年,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18.1萬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78萬億元。

70年來,攀登者們以創新鑄基,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僅30多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到了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居世界第一,已形成其他國家罕有的學科門類齊全、人才規模龐大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1928年至1949年的20餘年間,中國總共才培養出18萬名大學畢業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如今中國早已普及9年義務教育,2019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834萬人。

70年來,中國的科研活動從科研院所走向大學、走向企業、走向全社會,激發了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形成了科技發展的新格局。

逐夢人:

自主創新,鑄就民族進步之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科技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遙望世界科學文明的源頭,到逐步走近世界科學舞臺的中央,中國科技界樹立了創新自信。

戰略自信是樹立創新自信的先導。

70年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一代代決策者們為中國科技的夢想作出超前的謀劃。

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向科學進軍”,到改革開放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到進入新世紀後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再到步入新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部署,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在實踐中越走越寬。

奉獻精神是點燃創新自信的薪火。

70年來,面對各種“卡脖子”難關,為在關鍵領域實現“非對稱”趕超,一代代領軍者們為中國科技的夢想奉獻心血與生命。

錢學森被美國扣留5年矢志不渝終歸國,于敏28年隱姓埋名為祖國做驚天動地事,郭永懷飛機失事時用血肉之軀護住重要文件,鄧稼先在實驗中承受過量核輻射患癌症去世……正是在這些無私奉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帶動下,中國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鑄就了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

殲15艦載機負責人羅陽在中國首艘航母上因公殉職,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南仁東燃盡一生為“中國天眼”奠定基石,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推動中國深地探測事業躋身世界前列自己卻英年早逝……進入新世紀,奉獻精神依然被中國科學家們傳承著,讓中國的“科技樹”越發繁盛。

體制優勢是實現創新自信的保障。

70年來,為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舉國體制”下,一代代建設者們為中國科技的夢想揮灑激情與汗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在這種體制下,中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就展開以“156項工程”為核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在新時期又建起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取得了“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5G網絡、中國高鐵、北斗導航等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新中國一代又一代科技事業逐夢人,用自主創新鑄就了民族進步之魂。

弄潮兒:

創新驅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正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要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弄潮兒向濤頭立,迎面而來的是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浪潮。

雖然科技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但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突破應用,生命科學領域正在因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而孕育新的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新能源技術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

縱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科技始終是第一生産力。中國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正給我們帶來不可錯失的寶貴機遇,誰引領了變化的潮流誰就能贏得先機。

弄潮兒向濤頭立,腳下踩實的是70年艱苦奮鬥打下的根基。

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我國已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論工業基礎,中國成功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余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有220多種産量位居世界第一。論智力資源,中國成功建成了龐大而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論經費投入,中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20%。

弄潮兒向濤頭立,胸中馳騁的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豪情。

時代發展到今天,中國人正在以全球視野規劃和推動創新,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我國已與16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200多個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組織。中國廣泛開展雙邊、多邊科技合作,主動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佈局。

70年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青藍相繼、砥礪前行,以科技進步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新中國的科技事業還將以嶄新姿態闊步前進,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記者 佘惠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