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通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空氣質量形勢

2019-09-24 13:03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向媒體通報,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區域性大氣污染過程,影響範圍包括京津冀大部分地區、河南全境、山東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安徽北部部分城市。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氣象局和各省級環境質量預報中心會商結果,預計9月2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總體擴散條件相對有利,空氣質量以良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現輕度污染。自9月25日起至29日,區域受均壓場和低氣壓控制,開始出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在半封閉地形影響下,近地面以弱偏南風主導,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前積累並由南向北傳輸,導致出現一次長時間大範圍中至重度污染過程,部分城市可能出現4天重度污染過程。據目前資料研判,污染形勢還有可能延續到10月初。

生態環境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省(市)人民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切實落實各項減排措施,緩解重污染天氣影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生態環境部派駐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各現場工作組,將重點督促各地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

解讀1:

2019年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持續性不利氣象條件過程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張小曳研究員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國家氣象中心最新會商預測結果,自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持續性不利氣象條件過程。針對本次不利氣象條件過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研究員進行了分析解讀。

從大氣環流形勢來看,自9月25日起,受天氣系統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持續受均壓場和低壓區控制,區域會出現以氣團停滯、靜穩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區域整體偏南小風、靜風特徵明顯,大氣邊界層高度降低,污染物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稀釋能力減弱,地面細顆粒物污染濃度會相應攀升。從相對濕度看,太行山-燕山沿線城市相對濕度較高,北京市夜間到淩晨相對濕度會維持在60%左右,個別時段超過80%甚至接近飽和,更有利於二次顆粒物的生成和吸濕增長。

此外,不利氣象條件和污染累積之間存在一定的雙向反饋作用。當污染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還會導致或加劇逆溫、增大近地面相對濕度,邊界層高度進一步下降,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更為不利的氣象條件還會促進污染物累積,導致污染物濃度進一步上升、能見度進一步下降。

總體而言,本次污染過程與2016年9月30日–10月4日的污染過程相似,但本次不利氣象條件持續的時間更長。攻關聯合中心將持續關注不利氣象條件的變化。

解讀2:

排放強度大、氣象條件不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將出現一次持續性大氣污染過程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 張遠航院士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和國家氣象中心最新預測結果,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從9月25日起出現一次大範圍、持續性大氣污染過程。生態環境部發佈預警提示信息,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市將啟動應急預案,實施大範圍的區域應急聯動。針對上述情況,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專家會商研判,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張遠航院士對此次污染成因進行分析解讀。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這個時期發生大範圍、長時間污染過程並不偶然,近年來觀測數據表明,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每年都會發生區域性污染過程。例如,2015年10月2日–10月7日的重污染過程,區域內11個城市出現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北京PM2.5日均濃度峰值為293微克/立方米,達到嚴重污染水平;2016年9月22日–10月4日,先後發生兩次污染過程,在長達13天時間裏平均僅有兩天達到優良水平。2017年9月21日—10月8日,區域先後發生3次污染過程。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排放強度大、遠超環境承載力是導致區域污染頻發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來污染減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以重化工為主的産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2018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排放一次PM2.5、SO2、NOx、VOCs、NH3等污染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左右,大大超出區域環境容量。其中,唐山、石家莊、天津、邯鄲、鄭州等城市的排放量居“2+26”城市前列。近幾年“十一”前後出現的污染過程中,硝酸鹽是PM2.5的首要組分,佔比超過30%,硫酸鹽佔比也較高,表明工業和機動車排放對PM2.5貢獻顯著。

不利的氣象條件是發生污染過程的重要外因。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節轉換時期,冷暖氣流交替,容易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對區域內多次重污染過程的分析表明,當近地面風速小于2m/s、存在近地面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時,污染物快速累積;特別是相對濕度高於60%時,氣態污染物向顆粒物的二次轉化顯著加快。同時,受大氣環流影響,區域內污染物輸送對各地空氣質量影響較大。例如,9月22日上午,北京市出現了輕度污染過程,期間PM2.5、SO2和CO濃度及硝酸鹽含量快速上升,燕山山前傳輸通道的貢獻明顯。

根據最新氣象和空氣質量預報結果,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不利氣象條件過程,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原因是區域受均壓場和低壓區控制,出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在太行山東側-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背景下,近地面受偏南弱風主導,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沿線城市累積並由南向北傳輸。此外,北京及周邊夜間相對濕度超過60%,個別時段可能超過80%甚至接近飽和,推動NOx、SO2等氣態污染物向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顆粒物快速轉化並吸濕增長,推高PM2.5濃度。

為減緩本次污染過程影響,建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儘早啟動應急響應,實施大範圍應急聯動。考慮到近期污染過程呈現硝酸鹽主導的特徵,建議重點加強NOx減排,特別是強化工業源、重型柴油車監管,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

圖 北京市9月20–22日PM2.5濃度及組分變化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