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奇跡工程的脊梁——記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者

2019-09-26 17:4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題:奇跡工程的脊梁——記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者

新華社記者李嘉瑞

鳳凰展翅,逐夢藍天。9月25日,外觀宛如金色鳳凰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自2014年12月開工建設至首航投運僅耗時不到5年,被英國《衛報》列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鳳凰展翅的背後,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築的雄厚實力,凝結了建設者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心血,鑄就了創新工程的時代豐碑。

三次參建機場,一次比一次驕傲

李建華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核心區工程項目經理,這是他第三次參與建設北京的機場航站樓。

1996年,李建華大學畢業後來到首都機場二號航站樓(T2)建設工地,成為一名技術人員。受制于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當年的二號航站樓還有很多不足。不過,剛走出校門就能參與這樣的重大工程,李建華至今仍印象深刻:“南北向747米、東西向343米。”直到現在,他依然清晰記得當年T2建設時的數據。

2004年,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T3)開工建設。由於擁有建設T2的經驗,北京城建集團任命李建華為T3建設工程總承包部項目副經理。T2的柱距是30米左右,T3約40米,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的柱距可達180米。李建華説,僅對比這三大數據,就能看出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

“當年用紙畫圖、用筆算數據,現在全都用電腦軟體處理了。”雖然如此,李建華仍每天到航站樓工地巡視,直到竣工前的最後一天。

一家三代都是中國建築人

爺爺張廷銓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參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父親張少侃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建設者,參建大亞灣核電站;如今,33歲的張敬宜作為中建二局的一名員工,又參與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一家三代,都是中國建築人。

在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築工地上,張敬宜負責對新工人進行安全教育。“以前做不到的安全場景,現在通過VR眼鏡都能倣真模擬出工人遇險時的場景。”張敬宜説,“工人們用VR看到危險,安全意識就能增強。”

翻開張廷銓留存的記錄本,張敬宜讀出爺爺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的艱辛:“冬天的長春,零下40多度,剛打的一盆開水,很快就結成冰。”“建築工地的混凝土需要人工攪拌,小夥子們用布把手包住,用鐵鍬攪拌,不到半天時間,手就被凍傷。”……

“爺爺那一代建設者,安全帽是用竹子編的;父親那一代建設者,用的是高強度塑料的安全帽。”張敬宜拿著自己的安全帽説,現在,新一代安全帽不僅強度更高,而且嵌入的芯片能記錄工人位置信息,確保安全。

默默無聞的建設者讓鳳凰展翅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凝結了各方建設者的汗水。既有李建華、張敬宜這樣的模範建設者,也有很多並不知名的普通勞動者。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鳳凰展翅背後的一個個完美細節。

“跑斷腿”的王帥。負責大興國際機場市政項目的王帥,來自中建八局,被同事戲稱為“跑斷腿”。王帥主要負責全場管線的施工和管廊建設,市政項目全場道路共約6公里,管廊近2公里。每天上下午,他都要步行把每條路上的每一處施工角落踏勘一遍。由於市政項目涉及管線較多,經常需要現場解決問題,王帥只能來回奔走協調。

“創作中國風”的徐海濤。在機場航站樓五個指廊的盡頭,各有一座“空中花園”,分別叫絲園、茶園、瓷園、田園和中國園。其中,中國園是一座模倣中國傳統古建築的室外庭院。44歲的畫工師徐海濤和他的團隊,就負責中國園古建上的油漆彩畫工作。徐海濤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藝術創作”:一個“萬字符”,要描5層漆,每一層漆都要在風乾之後才能再描下一遍,最後再貼上金紙。在中國園內,一共有約1000個這樣的“萬字符”,每一個都要靠畫工親繪。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