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內蒙古牧民生活:從“將就”到“講究”

2019-10-05 17: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5日電(記者 柴海亮、勿日汗)56歲的草原牧民阿有西扎布的生活從未像現在這般“講究”。每次做飯、熬奶茶,他都要用“甜水”,而讓水變“甜”的是一台壁挂式凈水器。

阿有西扎布口中這臺“神奇”的凈水器,真正的作用是將自來水含氟量降低到安全範圍內。這位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浩日慶敖包嘎查的牧民此前一直吃了半輩子含氟量超標的“苦水”。

他世代生活的這片草原嚴重缺水,在他小時候,有充足的水吃是牧民們最大的奢望,沒有人關心水的質量。他們夏天從河裏取水、冬天鑿冰化雪。在他青年時代,人們挖井飲水,但地下水的含氟量比安全飲用水含氟量最高界限高出一倍,可人們不知道。當他年過半百,家裏有了自來水,人們也知道了牧區老人骨骼畸形是因為水,飲用水安全問題逐漸被人們重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草原牧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科學文化程度不斷提升、享受的惠民政策日益增多。錢袋鼓了,眼界寬了,牧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也隨之“升級”。他們不再滿足於“將就”式簡陋的傳統生活,一步步把日子過得越來越“講究”。

走進牧民斯慶花草原深處的家,客人們驚喜于其寬大而現代的衛生間。泛著白光的瓷磚地面、抽水馬桶和洗漱池,還有高高挂起的電熱水器……這些在城鎮再普通不過的陳設,僅在5年前,對於生活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哈拉圖嘎查的斯慶花來説,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內蒙古草原地廣人稀,相鄰的牧戶之間相隔少則幾公里,多則數十公里,無法像城鎮一樣集中布管道通水。過去,對於牧民們來説,草原到處都是“廁所”,遼闊的草地,隨便哪都可以解決。而如今,草原上新建的房屋基本都有設施齊全的沖水式衛生間,每一個牧戶的用水系統都自成體系。“講究”起來的牧民們從“草原處處是‘廁所’”變成“只在屋裏上廁所”。

在內蒙古蘇尼特左旗薩如拉塔拉嘎查,國際領先的高保溫墻體和太陽能供熱技術,讓牧民寶力德巴特爾的節能房在嚴寒冬日裏不用燒火取暖。

“草原上的採暖期有7個月,以前冬天燒爐子是居家過日子做的首要大事,住進這個房子之後,日子過得乾淨、舒適,還環保。”在蒙古包裏出生長大的他,雖然對傳統民居有著眷戀,但還是喜歡住在用現代科技建造的房屋裏。這種可移動的節能住宅正在我國一些牧區大力推廣,60平方米的房屋造價10萬元。

越來越“講究”的還有牧民的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眼界的開闊,很多落後的觀念正在被顛覆。

草原牧民世代以放牧為生,財産的多少取決於畜群的大小。在這種“財富論”的影響下,超載過牧給草原造成致命傷害。而如今,這樣的觀念已失去“市場”,以草定畜和精養的生産方式漸成主流。

“生態好的草原,才是牧民最大的財富。”秉承著這樣的觀念,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恩和吉日嘎郎嘎查牧民孟克巴特爾減羊增牛,因為養50頭牛和500隻羊的收入一樣,但養牛成本低於養羊,而且對草場破壞相對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