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2019-10-06 07:1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日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撰文稱,過去的十餘年裏,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取得的成就是非同尋常的。

這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認為,中國所推動的經濟轉型包括4個方面:一是從出口與投資引領的增長到國內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二是從第一、第二産業為主到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三是從儲蓄過剩向儲蓄吸收轉型,為中國老齡化需要的社會保障網提供資金;四是從輸入創新到本土創新的轉型。

羅奇指出,這四種轉型集合在一起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説都是艱巨的挑戰,但中國做到了。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消費市場日益擴大;中國的服務行業已經崛起為一個日益強大的經濟引擎;中國的本土創新現象無處不在。

美國連鎖倉儲超市開市客(Costco)在上海開業首日便被潮水般的顧客“擠爆”,導致店家被迫提前關門的消息成為美國媒體熱議的焦點。美國《華爾街日報》以《貿易戰是什麼?中國首家開市客吸引眾多購物者》為標題報道了這一盛況。美國彭博社發文稱,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一些美國公司仍然繼續推進在華業務。開市客在上海開業引發的“熱情消費”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蒂芙尼、福特和特斯拉等公司加大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投資。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美國公司今年在中國的投資不降反升,背後原因是被中國正在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所吸引。美國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愷文日前對媒體表示:“我們了解到美國公司目前還在繼續投資中國市場,許多企業正準備將業務擴展到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季愷文説,這些美國企業告訴他,中國消費增長的潛力依然強勁。無論是特斯拉看好中國市場,還是開市客在中國火爆開業,均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消費群體的購買力,也印證了史蒂芬·羅奇所説的中國從出口與投資引領到國內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轉型的成功。

據媒體報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裏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發佈了《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19)》。報告指出,中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穩步改善。經過不斷摸索和改革,中國致力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給不少美國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國海軍分析中心高級副總裁、資深海洋法專家馬克·羅森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中國的發展成就談了個人看法。他指出:“客觀地説,中國取得了經濟奇跡,不僅實現了經濟現代化,而且讓數億民眾脫離了貧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減貧的努力是讓經濟成果惠及所有人,而不只是讓大城市的人受益。”馬克·羅森進一步強調説:“中國在研發方面的鉅額投入與強大決心令人難以置信。這很了不起。”馬克·羅森在今年7月剛剛到訪中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北京的空氣污染狀況好了很多。他經過與中國同行人員的交流了解到,中國投入了巨大的努力致力於降低污染,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教授20世紀80年代從中國來到美國求學的時候,從未想過30多年後的中國能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政治影響力,與美國相比,差距不言而喻。在那個時候,美國的電臺、電視臺和報紙上很少有關於中國的新聞。因為那時,中國的國內發展、外交政策對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影響均相對有限,因此每當看到中國的新聞,趙穗生都無比興奮和激動。

趙穗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發展成就,他十分贊同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總結。對趙穗生這一代人來説,尤其對中國富起來和強起來這兩個階段有深刻的感觸。從經濟發展成就看,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不足3%躍升至2018年的近16%;而美國雖然也在發展,但相對於中國速度十分緩慢,其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已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50%下降至目前的20%,中美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趙穗生説,現在在美國,無論是打開電視還是翻開報紙,關於中國的新聞都是鋪天蓋地。其原因在於現在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國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世界的矚目。

趙穗生進一步指出,在經濟發展層面,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對比更為明顯。30多年前,中國與許許多多的發展中國家一樣貧窮和落後,但現在中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很多發展中國家現在都爭相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成功發展經驗為其他謀求發展的國家提供了更多選項。

最後,趙穗生激動地表示,作為一名研究中國外交、亞洲安全和國際關係的華人學者,他衷心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相信中國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際社會的穩定,不斷作出新的和重要的貢獻。(記者 湯先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