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書寫奮鬥歷程 展現輝煌成就

2019-10-06 08:3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創新報國 執著前行

白春禮

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代科學院人不懈努力、頑強拼搏,始終以“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己任,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安全等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黨、國家、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70年崢嶸歲月,中國科學院産出了一大批創新報國的科研成果,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報國的先進代表和典型事跡,幾代中國科學院人共同譜寫了創新報國的華彩樂章。

“創新報國”是中國科學院的優良傳統。無論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抑或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還是2017年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院人創新報國矢志不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國科學院發揚創新報國的優良傳統,不辱使命,再立新功,從“中國天眼”、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到“悟空”號暗物質探測器、“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再到鐵基高溫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新模式、水稻分子育種等基礎前沿重大創新成果,都充分體現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和實力水平。

“創新報國”是中國科學院人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無論是紮根邊疆、獻身植物科學研究的蔡希陶先生,堅持實地調研、重視一手資料的地理學家周立三院士,還是時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東先生、藥理學家王逸平先生,他們都用畢生科學實踐詮釋了求實、創新、奉獻、愛國的科學精神。以南仁東先生為例,為了給“天眼”選址,他跋山涉水,在貴州的深山裏奔波了12年;身為項目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他淡泊名利,長期默默無聞工作在一線。我們要珍惜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他們在科研工作中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專業精神,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推動創新文化建設,增強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創新報國”是中國科學院科學文化的核心理念。科學文化是影響創造性科研活動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學家創造力最持久的內在源泉。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要求科學傢具有勇於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無私忘我、甘於奉獻的崇高人格,不辱使命、至誠報國的偉大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竺可楨、吳有訓等一批飽經戰火洗禮的愛國科學家毅然選擇留在新中國;趙忠堯、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優秀科學家紛紛放棄海外優厚的生活條件,克服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在當時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以高度的愛國熱忱投身於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積極參與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的建設,研製“兩彈一星”,制定“十二年科技規劃”等,使新中國許多空白領域得到填補,新興學科得到發展。中國科學院70年的奮鬥歷程,始終依靠的就是這種文化和精神,我們必須珍視和弘揚。

“創新報國”對新時期我國科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科學文化本質上是一套行為準則、社會規範和價值體系,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方面。一方面,“創新報國”已經內化為我國科學文化的一部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不但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也是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在具體的創新活動實踐中,不斷深化和豐富科學文化的內涵。他們所取得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創新成果,幫助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為科學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五年前, 出於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的共同責任,中國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瞻性部署了這套“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項目,目的是聚焦“創新報國”主題,回顧我國70年重大創新成就,展現傑出科技工作者群體風貌,倡導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主義。而今,“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浙江教育出版社)首批作品已經與讀者見面,相信這批融合科學與文化、傾注心血與智慧的作品,這套向歷史致敬、向時代獻禮的報告文學,能讓我們重溫激情燃燒、砥礪奮進的70年歲月,進一步堅定執著前行、無悔奮鬥的信念,去努力實現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美好夢想。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本文為叢書總序言,本報編發時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史述中國

魏海生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當代中國出版社)中、英文版雙雙付梓,為新中國史研究增添一本有分量的通史著作。縱觀全書,有三方面的特色值得關注。

第一,該書概括了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新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起步,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項事業全面推進,綜合國力蒸蒸日上,將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任務集中在幾十年裏完成,其間涌現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理論成果、英雄模範不勝枚舉。該書文字雖簡,但氣勢磅薄;篇幅雖薄,卻意蘊深厚,便於讀者了解中國共産黨的核心領導作用,了解中國人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艱辛歷程。精簡的篇幅,也有利於讀者快速建立起對新中國史完整連貫的認識。

第二,該書以客觀的筆觸全面詮釋了“中國道路”和“中國精神”。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誤解甚多,其中不乏誹謗之辭。因此,全面了解中國的發展顯得特別重要。本簡史的出版,可以幫助中外讀者在最短時間內認識中國道路,從而激濁揚清,發揮輿論傳播“定音鼓”的作用。

閱讀該書有助於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深刻內涵,了解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民族氣節與和平包容的民族性格。同時,也向世界表明:儘管中國發展取得偉大成就,但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面臨著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題;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所推動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必將為人類和平發展帶來福祉。

第三,該書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和創造性探索,記錄了中國共産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程。書中不僅客觀記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在探索中取得的成績和遇到的曲折;還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用雄辯的史實證明: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閱讀該書,可以更全面深刻地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全面深刻地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如何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給世界發展注入活力。該書的出版,對於消除國外一些人的偏見、推動國際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研究和探索,將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圖記變遷

陳曉明

山東畫報出版社近日出版一本《中國》畫冊。這本名為“中國”的畫冊,有新老兩個版本,老版本《中國》出版于1959年,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書名。60年後,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山東畫報出版社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策劃,出版了一部同樣以“中國”為題的致敬之作,接續起新中國的圖片歷史。

新版《中國》畫冊選取1949年至今的幾百幅攝影作品,力求在有限的瞬間精當地展現新中國70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些攝影作品名家雲集,珍品薈萃,既有與時俱進的新作,也有被珍藏多年後得到技術修復的寶貴歷史資料。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本書大量採用未經公開發表的珍貴攝影作品,全景式還原了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無比生動地呈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

新版《中國》畫冊將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作為歷史起點。全書第一幅作品是1949年2月9日北平和平解放後的葉劍英講話,照片主體則是傾聽葉劍英講話的市民背影。《中國》畫冊的第一部分“北平和平解放”還包括長安左門外觀看《解放戰爭形勢圖》的市民、天安門廣場上慶祝北平解放的市民,以及北平解放時的解放軍入城式三幅照片,它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偉大節日的序幕,中國從此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幾幅作品以及緊隨其後的“開國大典”照片組中,人民都是真正的主體,人民在新中國開啟的時代中充滿了主人翁的參與感,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都訴説著對新生活的無限希冀。

少年兒童是新中國的未來。新版《中國》畫冊在開頭部分選取一幅孩子們在林蔭道上奔跑的照片,他們稚嫩的臉上躍動著生活的喜悅,這種生命初始階段的天真幸福正與成立伊始的新中國內在契合。“勞動最光榮”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富有感召力的一句口號。畫冊中有一幅“引洮河水上山”的照片,我看了之後無比感動。在開山劈石的巨大粉塵中,陡峭山崖上頭戴安全帽的工作者們一鍬一鍬靠人力挖出了引水的渠道,創造了歷史的奇跡。在那個開天闢地的建設年代,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無疑為人們的心靈注入磅薄力量。除人力勞動以外,新中國的現代化工程也不可小覷。鞍鋼工廠、大慶油田、新安江水電站、南京長江大橋……以科技的發展和從業者的毅力為基礎,新中國最初的重工業艱難而蓬勃地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貴州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我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復興號”動車組列車,2005年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4年在北京懷柔雁棲湖舉辦的APEC大會……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際影響力在改革開放指引和推動下,取得驚人的成就。從日常角度看,科技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逐漸消解距離造成的種種阻礙、提供新的生活可能的同時,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內容,都在新版畫冊中得到展現。

新版畫冊的最後一幅攝影作品是遊人們舉起手機拍攝天安門廣場,這個場景與新中國的歷史起點發生著某種呼應。同樣是天安門廣場,同樣是人民的背影,不同的是宏大的歷史進程已融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幅照片中的照片,攝影的人們也是被拍攝的對象,它暗合著中國人民與中國歷史的關係:人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被見證的歷史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一部《中國》,在“大事件”和“小細節”的交相輝映之間,呈現了新中國70年來“國”與“人”的生活史。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獻禮圖書擷萃

● 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新中國發展面對面》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對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經濟奇跡是如何創造的、中國道路為什麼好等12個重大問題作出解讀闡釋。

● 中國統計出版社推出的《輝煌70年——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1949—2019)》是一部綜合性統計資料圖書,從統計視角勾勒新中國經濟騰飛之勢,展現社會和諧之韻,描繪人民生活之美。

●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科技發展70年》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到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的歷史進程。

● 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賬本裏的中國》從“國家、企業、家庭”三個維度,講述國家收入支出的“宏觀賬本”、企業營收支出的“發展賬本”和家庭收入支出的“微觀賬本”,記錄大家和小家日新月異的變化,是視角獨特的歷史畫卷。

●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推出的《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一部由細節構成的新中國史,通過挖掘鮮為人知的細節,講述許多重大事件背後的生動故事,反映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歷程。

●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推出的《70年郵票看中國》將新中國70年來具有典型意義的郵票逐一進行展示,折射新中國70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 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論文化自信》以“承古強今,向新而行”提綱挈領,對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什麼要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等問題進行深入闡述。

● 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以詳實豐富的歷史資料、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曲折的故事情節,再現新中國淮河治理的歷史畫卷,呈現淮河治理的豐碩成果。

● 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記述了河北鋼鐵集團收購塞爾維亞共和國斯梅代雷沃鋼廠並使其快速發展的故事,對於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

● 成都地圖出版社推出的《印記·征程——我們這70年》將地圖、文字、圖片和圖表有機結合,直觀展示新中國70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