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吉林省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成效初顯

2019-10-11 10:20 來源: 吉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體制機制 推進重點工程
——吉林省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成效初顯

今年10月13日是第30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加強韌性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水平”。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災害防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提早部署,高起點謀劃,大力度推進,使我省災害防治工作駛入快車道。

全面加強組織領導

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先後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我省災害防治工作和災害防治工程項目建設,並就災害防治的相關工作多次做出指示和批示。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省應急管理廳會同省委財辦制定出臺了《關於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主要任務分工方案的實施意見》,確定了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和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等18項任務及分工,明確了部門責任。5月中旬,經省政府批准,我省建立了由省應急管理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共同牽頭,省工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等14個部門參加的吉林省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8月6日,召開了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對我省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實施作出部署,提出相關要求。

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

建立自然災害、安全生産類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機制。今年年初,省應急管理廳組織編制了《吉林省暴雪冰凍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吉林省洪澇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吉林省乾旱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吉林省森林草原火災應急聯動機制》等應急聯動機制,為相關突發事件的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提供了依據和遵循。

加大自然災害防治科研力度。省科技廳在2019年度發展計劃中,專門設置了防災減災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重點支持方向,設立自然災害防治相關項目9個,投入科研經費350萬元,推動我省災害防治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建設。省應急管理廳建立了吉林省應急管理專家庫。在應對颱風“利奇馬”過程中,由水利、氣象、自然資源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在防汛搶險、救災核災、恢復重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決策支撐作用。

加強災害應急救援救助能力建設。省應急管理廳組織編制了2019年度全省生産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應急演練計劃,123項應急演練項目全面覆蓋了全省各市州、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中省直重點企業。成功舉辦了吉林省暨松原市原油管道泄漏及水上溢油突發事件省級綜合性實戰演練。進一步完善災後重建體制,省發改委將災後恢復建設項目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到受災縣(市、區),開闢“綠色通道”,加快推進災區基礎設施和公益性設施恢復建設。

健全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通過出臺《吉林省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和《吉林省應急物資儲備“十四五”規劃》,為我省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制定了《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機制》,劃清部門間職責邊界,確保省級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工作有序銜接。及時向災區緊急調撥省級救災物資,先後向松原地震災區緊急調撥11套折疊活動板房、向延邊州、長春市雙陽區調撥130頂棉帳篷、8300床棉被、3300件棉大衣,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穩步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

按照“一年打基礎,二年抓推進,三年見實效”的思路,我省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正穩步開展。

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試點即將啟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省應急管理廳制定了省級實施方案,向國家申報了樺甸市等3個縣(市)為全國試點,並開展了試點前期調研,對普查工作的準備情況進行摸底,對可能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即將開展的試點項目探索解決辦法、完善工作措施。

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紮實推進。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牽頭確定了吉林省應急管理信息化項目、吉林省氣象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吉林省綜合交通信息協調和應急指揮系統、吉林省生態資源災害監測預警管理系統、吉林省水旱災害防禦現代化信息系統等5個新建項目。省應急管理廳與省政數局密切配合,依託“吉林祥雲”正式啟動吉林省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項目。省水利廳建成全省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系統平臺,實現全省“視頻會商到縣”,有山洪災害防禦任務的34個市縣,實現“視頻會商到鄉”。省林草局研發了吉林省森林火險監測預警信息實時發佈系統和森林草原火災信息調度系統,實現林草防火部門火災先期處置的同時,第一時間將火災情況報告當地應急管理部門。省地震局完善了吉林省地震與火山監測臺網,建成長白山天池火山區橫山地震監測臺。省氣象局完成了吉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工程建設,實現了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等10種方式的預警信息發佈。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效果明顯。長白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正在開展,是國家第二批6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之一,共在全省10個試點市(州)縣實施。東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工程主要在東部長白山林區的18個國有林業局和4個森林經營局實施,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更新面積5.5萬畝,森林撫育276萬畝。中西部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工程已完成10.37萬畝。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試點項目已建設里程751.89公里。省氣象局針對省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作,共進行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防雹)作業2015次;針對長白山森林生態區開展增雨(防雹)作業53次。

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初見成效。省自然資源廳完成了43個縣市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工作,設立群測群防監測點684個,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建設,共設立項目108個。組織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各地共申報地質災害隱患治理項目56個,其中,7個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已上報自然資源部。

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有序推進。省發改委積極指導各地加強項目儲備和管理,將項目納入國家重大項目庫系統進行動態監管。省地震局緊密結合我省地震構造和震情實際,開展活動構造探測和風險評估工作,成果可應用於國土規劃及重大工程設防,同時為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供技術支持。

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進展順利。省水利廳完成了松花江幹流治理、嫩江幹流治理、月亮泡蓄滯洪區等重大防洪骨幹工程,加快推進11條重要支流和125項中小河流治理。組織編制《永吉縣城市防洪規劃》,2020年將開工建設。推進7個大型灌區前期工作,實施25處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實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50萬畝。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4.4萬畝,啟動實施13個省、縣兩級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建設完成了覆蓋全省34個市、縣的山洪防治區非工程措施防禦體系。

自然災害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正積極部署。一方面,引導支持省內企業研發和生産新型應急救援裝備。推動“吉林一號”、北斗導航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應用,提供遙感數據和災害分析産品。另一方面,推動應急裝備及安全防護防控産品研發製造。推動威和航空、長光衛星等一批無人機生産企業配合開展警務飛行、應急救援、航拍航測、森林防火等應急保障任務。並推動礦山安全生産與自然災害智慧化預防平臺項目建設,建成了吉林省雙重預防機制SAAS服務平臺。(于德君 申華 梁穎)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